专利名称: | 一种汽车机舱隔热垫 | ||
专利名称(英文): | |||
专利号: | CN201620098613.8 | 申请时间: | 20160201 |
公开号: | CN205416624U | 公开时间: | 20160803 |
申请人: | 廊坊市全振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
申请地址: | 065900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新城区东环路 | ||
发明人: | 仝怀远; 马认学; 王建昆; 郝山亮 | ||
分类号: | B32B27/06; B32B27/12; B32B9/02; B32B17/02; B32B37/06; B32B37/10 | 主分类号: | B32B27/06 |
代理机构: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周晓萍; 雷秋芬 |
摘要: | 一种汽车机舱隔热垫,由无纺布表面层、塑料膜阻隔上层、棉毡或玻璃棉中间层、塑料膜阻隔下层和无纺布底层构成,所述汽车机舱隔热垫由下料尺寸相同的无纺布表面层、塑料膜阻隔上层、棉毡或玻璃棉中间层、塑料膜阻隔下层和无纺布底层依次铺设后通过热压工艺粘接为一体,汽车机舱隔热垫的整体厚度5~30mm。与现有技术中的双层或者三层毛毡材料复合结构的汽车机舱隔热垫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隔热效果好、外观良品率高、生产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等优点。 | ||
摘要(英文): |
1.一种汽车机舱隔热垫,其特征在于:由无纺布表面层(1)、塑料膜阻隔上层(2)、棉毡或玻璃棉中间层(3)、塑料膜阻隔下层(4)和无纺布底层(5)构成,所述汽车机舱隔热垫由下料尺寸相同的无纺布表面层(1)、塑料膜阻隔上层(2)、棉毡或玻璃棉中间层(3)、塑料膜阻隔下层(4)和无纺布底层(5)依次铺设后通过热压工艺粘接为一体,汽车机舱隔热垫的整体厚度9.02~15.03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机舱隔热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表面层(1)的厚度范围为0.5~1mm,密度为40~120g/㎡。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汽车机舱隔热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底层(5)的厚度范围为0.5~1mm,密度为20~120g/㎡。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机舱隔热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膜阻隔上层(2)和料膜阻隔下层(4)的厚度范围均为0.02~0.035mm,密度为20~35g/㎡。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机舱隔热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棉毡或玻璃棉中间层(3)的厚度范围为5~30mm,密度为800~2000g/m2。
1.一种汽车机舱隔热垫,其特征在于:由无纺布表面层(1)、塑料膜阻隔上层(2)、棉毡或玻璃棉中间层(3)、塑料膜阻隔下层(4)和无纺布底层(5)构成,所述汽车机舱隔热垫由下料尺寸相同的无纺布表面层(1)、塑料膜阻隔上层(2)、棉毡或玻璃棉中间层(3)、塑料膜阻隔下层(4)和无纺布底层(5)依次铺设后通过热压工艺粘接为一体,汽车机舱隔热垫的整体厚度9.02~15.03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机舱隔热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表面层(1)的厚度范围为0.5~1mm,密度为40~120g/㎡。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汽车机舱隔热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底层(5)的厚度范围为0.5~1mm,密度为20~120g/㎡。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机舱隔热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膜阻隔上层(2)和料膜阻隔下层(4)的厚度范围均为0.02~0.035mm,密度为20~35g/㎡。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机舱隔热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棉毡或玻璃棉中间层(3)的厚度范围为5~30mm,密度为800~2000g/m2。
翻译: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附件,具体的说是一种汽车机舱隔热垫。
背景技术
汽车机舱隔热垫安装于汽车发动机盖内、机舱与驾驶舱之间,主要用于隔离、减少来自于发动机的热量和噪音,并具有一定的装饰的作用。
现有的汽车机舱隔垫按其材质结构主要分为双层或三层毛毡等材料复合而成。由于材料或者结构本身的限制,其隔热效果较差,产品容易起毛、易滋生霉菌,成本也比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尤其有效隔热和隔音的、外观无渗胶且成本低的汽车机舱隔热垫。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机舱隔热垫,改进后,由无纺布表面层、塑料膜阻隔上层、棉毡或玻璃棉中间层、塑料膜阻隔下层和无纺布底层构成,所述汽车机舱隔热垫由下料尺寸相同的无纺布表面层、塑料膜阻隔上层、棉毡或玻璃棉中间层、塑料膜阻隔下层和无纺布底层依次铺设后通过热压工艺粘接为一体,汽车机舱隔热垫的整体厚度5~30mm。
上述汽车机舱隔热垫,所述无纺布表面层的厚度范围为0.5~1mm,密度为40~120g/㎡。
上述汽车机舱隔热垫,所述无纺布底层的厚度范围为0.5~1mm,密度为20~120g/㎡。
上述汽车机舱隔热垫,所述塑料膜阻隔上层和料膜阻隔下层的厚度范围均为0.02~0.035mm,密度为20~35g/㎡。
上述汽车机舱隔热垫,所述棉毡或玻璃棉中间层的厚度范围为5~30mm,密度为800~2000g/m2。
本实用新型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技术进步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无纺布表面层、塑料膜阻隔上层、棉毡或玻璃棉中间层、塑料膜阻隔下层和无纺布底层五层复合的结构,利用棉毡或玻璃棉自身良好的隔热特性,达到了阻隔发动机散发的热量以及装饰的目的;另外,塑料膜可以把无纺布与棉毡或玻璃棉粘接得更好,减少分层的风险,还可以提高产品的阻燃性能,且成本低,材料易于采购;再者,塑料膜在产品成型过程中有效的阻隔了棉毡或玻璃棉向产品表面渗胶的风险,提高了产品的外观质量。与现有技术中的双层或者三层材料复合结构的汽车机舱隔热垫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隔热效果好、外观良品率高、生产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廉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为:1、无纺布表面层,2、塑料膜阻隔上层,3、棉毡或玻璃棉中间层,4、塑料膜阻隔下层,5、无纺布底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汽车机舱隔热垫,如图1所示,由无纺布表面层1、塑料膜阻隔上层2、棉毡或玻璃棉中间层3、塑料膜阻隔下层4和无纺布底层5构成。
所述汽车机舱隔热垫由下料尺寸相同的无纺布表面层1、塑料膜阻隔上层2、棉毡或玻璃棉中间层3、塑料膜阻隔下层4和无纺布底层5依次铺设后,通过热压工艺粘接为一体。
所述无纺布表面层1的厚度范围为0.5~1mm,密度为40~120g/㎡。所述无纺布底层5的厚度范围为0.5~1mm,密度为20~120g/㎡。所述塑料膜阻隔上层2和料膜阻隔下层4的厚度范围均为0.02~0.035mm,密度为20~35g/㎡。所述棉毡或玻璃棉中间层3的厚度范围为5~30mm,密度为800~2000g/m2。汽车机舱隔热垫的整体厚度5~3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