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后提升悬架系统 | ||
专利名称(英文): | Rear lifting suspension system | ||
专利号: | CN201320888831.8 | 申请时间: | 20131231 |
公开号: | CN203651386U | 公开时间: | 20140618 |
申请人: |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 ||
申请地址: | 710200 陕西省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渭工业园陕汽大道1号 | ||
发明人: | 杨银辉; 杨志刚; 张文博; 上官望义; 马生平; 冯广华; 司震鹏; 赵化刚; 申伶 | ||
分类号: | B60G17/052; B60G15/08 | 主分类号: | B60G17/052 |
代理机构: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所述后提升悬架系统包括双联平衡悬架系统和提升机构,前者包括车架、驱动桥、提升桥以及两组板簧支架,所述驱动桥与驱动桥板簧固定,而提升桥则与提升桥板簧固定,所述驱动桥板簧和提升桥板簧的两端分别与板簧支架相接触,所述双联平衡悬架系统还包括两对下推力杆,其两端分别与所述板簧支架以及驱动桥或提升桥连接;而所述提升机构则包括提升气囊、提升气囊上、下托架以及一对提升骑马螺栓,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该对提升骑马螺栓的端头,而所述提升气囊下托架的两端则分别固定于车架内侧。所述后提升悬架系统能够在保证后悬架系统承载前提下,降低整车重量、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使得车辆整体性能和使用质量得到改善。 | ||
摘要(英文): |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rear lifting suspension system comprising a duplex balance suspension system and a lifting mechanism. The duplex balance suspension system includes a vehicle frame, a drive axle, a lifting axle, and two plate spring supports. The drive axle is fixed to a drive axle plate spring, and the lifting axle is fixed to a lifting axle plate spring. Two ends of each of the drive axle plate spring and the lifting axle plate spring are in contact with the two corresponding plate spring supports. The duplex balance suspension system also includes two pairs of downward thrust rods, and two ends of each downward thrust rod are in connection with each corresponding plate spring support and the drive axle or the lifting axle respectively. The lifting mechanism includes a lifting airbag, a lifting airbag upper carriage, a lifting airbag lower carriage, and a pair of lifting U-shaped bolts. Two ends of the lifting airbag upper carriage are fixed to ends of two lifting U-shaped bolts respectively. Two ends of the lifting airbag lower carriage are fixed to the inner side of the vehicle frame respectively. The rear lifting suspension system enables the weight of a whole vehicle to be reduced, the running stability of the vehicle to be increased, an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and the use quality of the vehicle to be improved while ensuring bearing of a rear suspension system. |
1.一种后提升悬架系统,包括双联平衡悬架系统以及提升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联平衡悬架系统包括有车架(10)、分别布置于所述车架(10)下方的驱动桥(11)和提升桥(13)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车架(10)两侧的两组板簧支架,所述驱动桥(11)与分置于所述车架(10)两侧的一对驱动桥板簧(18)固定,而所述提升桥(13)则与分置于所述车架(10)两侧的一对提升桥板簧(19)固定,所述驱动桥板簧(18)与所述提升桥板簧(19)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板簧支架相接触,所述双联平衡悬架系统还包括分置于所述车架(10)下方的一对驱动桥下推力杆(12)以及一对提升桥下推力杆(17),其中,所述驱动桥下推力杆(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板簧支架以及所述驱动桥(11)连接,所述提升桥下推力杆(17)的两端则分别与所述板簧支架以及所述提升桥(13)连接; 所述提升机构(2)则布置于所述提升桥(13)正上方,所述提升机构(2)包括倒置安装的提升气囊(21)、分别与所述提升气囊(21)的底部以及顶部固定的提升气囊上、下托架(22、23)以及一对穿过所述提升桥(13)且分置于所述提升气囊两侧的提升骑马螺栓(24),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22)的两端通过固定装置分别固定于所述一对提升骑马螺栓(24)的端头(241),而所述提升气囊下托架(23)的两端则分别固定于所述车架(10)的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提升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组所述板簧支架包括后簧前支架(14)、后簧中间支架(15)和后簧后支架(16),所述后簧中间支架(15)与中间平衡臂(151)铰接,所述驱动桥板簧(18)前端与所述后簧前支架(14)相接触,其后端则与所述中间平衡臂(151)的前端相接触,所述提升桥板簧(19)的后端与所述后簧后支架(16)相接触,其前端则与所述中间平衡臂(151)的后端相接触,所述驱动桥下推力杆(12)一端与所述后簧前支架(14)连接,而其另一端则与所述驱动桥(11)连接,所述提升桥下推力杆(17)一端与所述后簧中间支架(15)连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提升桥(13)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提升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桥(11)两端弹 簧座与所述驱动桥板簧(18)通过骑马螺栓(181)和板簧夹紧板(182)紧固为一体,而所述提升桥(13)两端弹簧座与所述提升桥板簧(19)通过骑马螺栓(191)和板簧夹紧板(192)紧固为一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提升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桥板簧(18)的前、后端分别与所述后簧前支架(14)以及所述中间平衡臂(151)的前端滑动接触,而所述提升桥板簧(19)的前、后端则分别与所述中间平衡臂(151)的后端以及所述后簧后支架(16)滑动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提升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簧中间支架(15)通过连接销(152)与所述中间平衡臂(151)铰接,所述中间平衡臂(151)能够基于所述后簧中间支架(15)的中心位置前后移动,从而实现对于所述中间平衡臂(151)杠杆比的调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提升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22)上设置有四个通孔,其分布于提升气囊上托架(22)的四角以供所述一对提升骑马螺栓(24)穿设,而提升骑马螺栓(24)的每一个端头(241)上都悬有一对固定螺母(242),所述两个固定螺母分置于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22)顶端和底端,以夹持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2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提升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机构(2)还包括有一对气囊下托架固定装置(25),所述气囊下托架(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气囊下托架固定装置(25)相连接,并通过该气囊下托架固定装置(25)固定于所述车架(10)的内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提升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气囊(21)的顶部设置有供气接口。
1.一种后提升悬架系统,包括双联平衡悬架系统以及提升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联平衡悬架系统包括有车架(10)、分别布置于所述车架(10)下方的驱动桥(11)和提升桥(13)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车架(10)两侧的两组板簧支架,所述驱动桥(11)与分置于所述车架(10)两侧的一对驱动桥板簧(18)固定,而所述提升桥(13)则与分置于所述车架(10)两侧的一对提升桥板簧(19)固定,所述驱动桥板簧(18)与所述提升桥板簧(19)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板簧支架相接触,所述双联平衡悬架系统还包括分置于所述车架(10)下方的一对驱动桥下推力杆(12)以及一对提升桥下推力杆(17),其中,所述驱动桥下推力杆(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板簧支架以及所述驱动桥(11)连接,所述提升桥下推力杆(17)的两端则分别与所述板簧支架以及所述提升桥(13)连接; 所述提升机构(2)则布置于所述提升桥(13)正上方,所述提升机构(2)包括倒置安装的提升气囊(21)、分别与所述提升气囊(21)的底部以及顶部固定的提升气囊上、下托架(22、23)以及一对穿过所述提升桥(13)且分置于所述提升气囊两侧的提升骑马螺栓(24),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22)的两端通过固定装置分别固定于所述一对提升骑马螺栓(24)的端头(241),而所述提升气囊下托架(23)的两端则分别固定于所述车架(10)的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提升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组所述板簧支架包括后簧前支架(14)、后簧中间支架(15)和后簧后支架(16),所述后簧中间支架(15)与中间平衡臂(151)铰接,所述驱动桥板簧(18)前端与所述后簧前支架(14)相接触,其后端则与所述中间平衡臂(151)的前端相接触,所述提升桥板簧(19)的后端与所述后簧后支架(16)相接触,其前端则与所述中间平衡臂(151)的后端相接触,所述驱动桥下推力杆(12)一端与所述后簧前支架(14)连接,而其另一端则与所述驱动桥(11)连接,所述提升桥下推力杆(17)一端与所述后簧中间支架(15)连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提升桥(13)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提升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桥(11)两端弹 簧座与所述驱动桥板簧(18)通过骑马螺栓(181)和板簧夹紧板(182)紧固为一体,而所述提升桥(13)两端弹簧座与所述提升桥板簧(19)通过骑马螺栓(191)和板簧夹紧板(192)紧固为一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提升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桥板簧(18)的前、后端分别与所述后簧前支架(14)以及所述中间平衡臂(151)的前端滑动接触,而所述提升桥板簧(19)的前、后端则分别与所述中间平衡臂(151)的后端以及所述后簧后支架(16)滑动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提升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簧中间支架(15)通过连接销(152)与所述中间平衡臂(151)铰接,所述中间平衡臂(151)能够基于所述后簧中间支架(15)的中心位置前后移动,从而实现对于所述中间平衡臂(151)杠杆比的调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提升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22)上设置有四个通孔,其分布于提升气囊上托架(22)的四角以供所述一对提升骑马螺栓(24)穿设,而提升骑马螺栓(24)的每一个端头(241)上都悬有一对固定螺母(242),所述两个固定螺母分置于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22)顶端和底端,以夹持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2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提升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机构(2)还包括有一对气囊下托架固定装置(25),所述气囊下托架(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气囊下托架固定装置(25)相连接,并通过该气囊下托架固定装置(25)固定于所述车架(10)的内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提升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气囊(21)的顶部设置有供气接口。
翻译: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于多轴重型汽车的悬架系统,特别地涉及一种带有提升机构的后提升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加重型卡车的载重能力,重型卡车的生产厂商通常会通过增加车桥数量,从而增加车轮来实现,而增加车轮就势必会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加剧轮胎的磨损程度。而为了在减少轮胎磨损的同时增加车辆的载重能力,目前,一般是采用提升轴及提升悬架装置实现,而传统的提升轴结构一般都是由两个提升气囊、两个承载气囊和连杆提升臂等零部件组成,结构复杂、成本高,不利于整车的技术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成本低、结构简单的后提升悬架系统。
为达此目的,所述后提升悬架系统,包括双联平衡悬架系统以及提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联平衡悬架系统包括有车架、分别布置于所述车架下方的驱动桥和提升桥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车架两侧的两组板簧支架,所述驱动桥与分置于所述车架两侧的一对驱动桥板簧固定,而所述提升桥则与分置于所述车架两侧的一对提升桥板簧固定,所述驱动桥板簧与所述提升桥板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板簧支架相接触,所述双联平衡悬架系统还包括分置于所述车架下方的一对驱动桥下推力杆以及一对提升桥下推力杆,其中,所述驱动桥下推力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板簧支架以及所述驱动桥连接,所述提升桥下推力杆的两端则分别与所述板簧支架以及所述提升桥连接;所述提升机构则布置于所述提升桥正上方,所述提升机构包括倒置安装的提升气囊、分别与所述提升气囊的底部以及顶部固定的提升气囊上、下托架以及一对穿过所述提升桥且分置于所述提升气囊两侧的提升骑马螺栓,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的两端通过固定装置分别固定于所述一对提升骑马螺栓的端头,而所述提升气囊 下托架的两端则分别固定于所述车架的内侧。
进一步地,每一组所述板簧支架包括后簧前支架、后簧中间支架和后簧后支架,所述后簧中间支架与中间平衡臂铰接,所述驱动桥板簧前端与所述后簧前支架相接触,其后端则与所述中间平衡臂的前端相接触,所述提升桥板簧的后端与所述后簧后支架相接触,其前端则与所述中间平衡臂的后端相接触,所述驱动桥下推力杆一端与所述后簧前支架连接,而其另一端则与所述驱动桥连接,所述提升桥下推力杆一端与所述后簧中间支架连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提升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桥两端弹簧座与所述驱动桥板簧通过骑马螺栓和板簧夹紧板紧固为一体,而所述提升桥两端弹簧座与所述提升桥板簧通过骑马螺栓和板簧夹紧板紧固为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桥板簧的前、后端分别与所述后簧前支架以及所述中间平衡臂的前端滑动接触,而所述提升桥板簧的前、后端则分别与所述中间平衡臂的后端以及所述后簧后支架滑动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后簧中间支架通过连接销与所述中间平衡臂铰接,所述中间平衡臂能够基于所述后簧中间支架的中心位置前后移动,从而实现对于所述中间平衡臂杠杆比的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上设置有四个通孔,其分布于提升气囊上托架的四角以供所述一对提升骑马螺栓穿设,而提升骑马螺栓的每一个端头上都悬有一对固定螺母,所述两个固定螺母分置于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顶端和底端,以夹持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
进一步地,所述提升机构还包括有一对气囊下托架固定装置,所述气囊下托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气囊下托架固定装置相连接,并通过该气囊下托架固定装置固定于所述车架的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提升气囊的顶部设置有供气接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提升悬架系统的改进效果在于:在保证多轴重型卡车平衡悬架正常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当车辆处于空载状态时,可对提升气囊进行充气,从而将提升桥提升到一定高度,从而改善汽车空载时的通过性和平顺性,减小汽车轮胎的磨损,降低油耗;而当卡车处于满载状态时,则对提升气囊进行放气,以降低提升桥直至其与地面相接触以保证车辆满载状态下的承载要求。总之,通过在平衡 悬架上结合提升机构,在保证后悬架系统承载前提下,本实用新型可降低整车重量、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使得车辆整体性能和使用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提升悬架系统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提升轴及提升悬架装置还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并且成本低,可为用户大大减少经营成本的特点。
附图说明
从对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及其使用的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以下描述来看,本实用新型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是显而易见的,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后提升悬架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后提升悬架系统的侧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提升机构的主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提升机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所述后提升悬架系统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提升悬架系统,包括双联平衡悬架系统以及提升机构,其中,所述双联平衡悬架系统包括有车架10、分别布置于所述车架10下方的驱动桥11和提升桥13、分别设置于所述车架10两侧的两组板簧支架,而每一组所述板簧支架都包括有后簧前支架14、后簧中间支架15和后簧后支架16,所述后簧中间支架15与中间平衡臂151铰接,所述驱动桥11两端弹簧座与所述驱动桥板簧18通过骑马螺栓181和板簧夹紧板182紧固为一体,所述驱动桥板簧18前端与所述后簧前支架14滑动接触,其后端则与所述中间平衡臂151的前端滑动接触,而所述提升桥13两端弹簧座与所述提升桥板簧19通过骑马螺栓191和板簧夹紧板192紧固为一体,所述提升桥板簧19的后端与所述后簧后支架16滑动接触,其前端则与所述中间平衡臂151的后端滑动接触,所述双联平衡悬架系统还包括分置于所述车架10下方的一对驱动桥下推力杆12以及一对提升桥下推力杆17,其中,所述驱动桥下推力杆12一端与所述后簧前支架14连接,而其另一端则与所述驱动桥11连接,所述提升桥下推力杆18一端与所述后簧中间支架15连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提升桥13连接;所述提升机构2则布置于所述提升桥13正上方,所述提升机构2包括提升气囊21、分别与所述提升气囊21的底部以及顶部固定的提升气囊上、 下托架22、23以及一对穿过所述提升桥13且分置于所述提升气囊两侧的提升骑马螺栓24,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22的两端通过固定装置分别固定于所述一对提升骑马螺栓24的端头241,而所述提升气囊下托架23的两端则分别固定于所述车架10的内侧,而所述提升气囊21的顶部设置有供气接口,用以向所述提升气囊21进行充气。
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所述后簧中间支架15通过连接销152与所述中间平衡臂151铰接,所述中间平衡臂151能够基于所述后簧中间支架15的中心位置前后移动,从而实现对于所述中间平衡臂151杠杆比的调整,从而使得所述提升桥满足一定的提升高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述中间平衡臂151相对于所述后簧中间支架15的中心位置的杠杆比可以被调整为4:6、5:5或6:4,而该比例越大,所述提升桥可提升的高度就越高。
进一步地,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22上设置有四个通孔,分布于提升气囊上托架22的四角,以供所述一对提升骑马螺栓24各个端头241穿设,而提升骑马螺栓24的每一个端头241上都悬有一对固定螺母242,所述两个固定螺母分置于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22顶端和底端,以夹持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22。当需要提升所述提升桥时,则可对所述提升气囊21充气,以使得所述提升气囊21底部上升以及与其固定在一起的所述提升气囊上托架22的高度向上提升,从而进一步地在所述固定螺母242的作用下带动所述提升骑马螺栓24提升,最终实现对于所述提升桥13的提升。而当需要放下所述提升桥时,则可直接对所述提升气囊21进行放气,从而所述提升桥13则会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至地面。
进一步地,如图3、4所示,所述提升机构2还包括有一对气囊下托架固定装置25,所述气囊下托架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气囊下托架固定装置25相连接,并通过该气囊下托架固定装置25固定于所述车架10的内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