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汽车自动加气装置 | ||
专利名称(英文): | Vehicle automatic air-entrapping device | ||
专利号: | CN201310714327.0 | 申请时间: | 20131220 |
公开号: | CN104057791A | 公开时间: | 20140924 |
申请人: | 吴彬 | ||
申请地址: | 620010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三苏大道东段264号 | ||
发明人: | 吴彬 | ||
分类号: | B60C23/10 | 主分类号: | B60C23/10 |
代理机构: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龚燮英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自动加气装置,该汽车自动加气装置包括微型电控马达、曲柄连杆机构、气缸、轮胎气压电子检测装置、空气过滤装置。微型电控马达与曲柄连杆机构连接,曲柄连杆机构与安装在气缸内的活塞连接;轮胎气压监测装置与设置在四个汽车轮胎上的电子传感器相连接,轮胎气压监测装置同时与微型电控马达相连接,空气过滤装置包裹在气缸外部。本发明的汽车自动加气装置通过安装在轮胎上的电子传感器发出信号,由微型电控马达驱动曲柄连杆机构,使曲轴的旋转运动变成活塞的往复运动,由此使气缸内容积发生周期变化,然后通过进、排气阀的开、闭将常压的空气压缩成具有额定工作压力的空气,来完成整车轮胎的供气,使用安全方便。 | ||
摘要(英文): |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vehicle automatic air-entrapping device which includes a micro electronically-controlled motor, a crank linking rod mechanism, a cylinder, a tire pressure electronic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an air-filtering apparatus. The micro electronically-controlled motor is connected to the crank linking rod mechanism; the crank linking rod mechanism is connected to a piston installed in the cylinder; the tire pressure electronic detection apparatus is connected to four electronic sensors which are arranged respectively on four vehicle tires; the tire pressure electronic detection is also connected to the micro electronically-controlled motor. The air-filtering apparatus wraps the cylinder. By means of the vehicle automatic air-entrapping device, air entrainment of tires in a whole vehicle is completed in a following manner : signals are sent by the electronic sensors arranged on the tires; the micro electronically-controlled motor drives the crank linking rod mechanism to enable a rotation motion of the crank linking rod mechanism to be converted into a reciprocating motion of the piston so that a cylinder volume is changed periodically, and then normal-pressure air is compressed into air having a rated operation pressure through open and close of an air-inlet valve and an air-exhausting valve. The device is safe and convenient to use. |
1.一种汽车自动加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自动加气装置包 括微型电控马达、曲柄连杆机构、气缸、轮胎气压电子检测装置、空气过滤 装置;所述微型电控马达与曲柄连杆机构连接,曲柄连杆机构与安装在气缸 内的活塞连接;轮胎气压监测装置与设置在四个汽车轮胎上的电子传感器相 连接,轮胎气压监测装置同时与微型电控马达相连接;所述空气过滤装置包 裹在所述气缸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自动加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 电控马达驱动曲柄连杆机构,使曲轴的旋转运动变成活塞的往复运动,由此 使气缸内容积发生周期变化,然后通过进、排气阀的开、闭将常压的空气压 缩成具有额定工作压力的空气,并由单向阀进入轮胎。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自动加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气 过滤装置采用高精密过滤材料,防水、防尘、防漏电、全封闭式多种安全措 施。
1.一种汽车自动加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自动加气装置包 括微型电控马达、曲柄连杆机构、气缸、轮胎气压电子检测装置、空气过滤 装置;所述微型电控马达与曲柄连杆机构连接,曲柄连杆机构与安装在气缸 内的活塞连接;轮胎气压监测装置与设置在四个汽车轮胎上的电子传感器相 连接,轮胎气压监测装置同时与微型电控马达相连接;所述空气过滤装置包 裹在所述气缸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自动加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 电控马达驱动曲柄连杆机构,使曲轴的旋转运动变成活塞的往复运动,由此 使气缸内容积发生周期变化,然后通过进、排气阀的开、闭将常压的空气压 缩成具有额定工作压力的空气,并由单向阀进入轮胎。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自动加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气 过滤装置采用高精密过滤材料,防水、防尘、防漏电、全封闭式多种安全措 施。
翻译: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自动加气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在路上行驶过程中难免会遇上轮胎缺少气压的问题,但是更换轮胎比较麻烦,如果没有携带相关维修工具司机就不能更换轮胎,非常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自动加气装置,旨在解决汽车轮胎气压低的情况下更换轮胎费时费力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自动加气装置包括微型电控马达、曲柄连杆机构、气缸、轮胎气压电子检测装置、空气过滤装置。所述微型电控马达与曲柄连杆机构连接,曲柄连杆机构与安装在气缸内的活塞连接;轮胎气压监测装置与设置在四个汽车轮胎上的电子传感器相连接,轮胎气压监测装置同时与微型电控马达相连接;所述空气过滤装置包裹在所述气缸外部。
进一步,所述的微型电控马达驱动曲柄连杆机构,使曲轴的旋转运动变成活塞的往复运动,由此使气缸内容积发生周期变化,然后通过进、排气阀的开、闭将常压的空气压缩成具有额定工作压力的空气,并由单向阀进入轮胎。
进一步,所述的空气过滤系统采用高精密过滤材料,防水、防尘、防漏电、全封闭式多种安全措施。
本发明的汽车自动加气装置通过安装在轮胎上的电子传感器发出信号,由微型电控马达驱动曲柄连杆机构,使曲轴的旋转运动变成活塞的往复运动,由此使气缸内容积发生周期变化,然后通过进、排气阀的开、闭将常压的空气压缩成具有额定工作压力的空气,来完成整车轮胎的供气,使用安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自动加气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自动加气装置的A-A剖视图;
图中:1、微型电控马达;2、曲柄连杆机构;3、气缸;4、空气过滤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汽车自动加气装置的结构,如图所示,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自动加气装置包括微型电控马达1、曲柄连杆机构2、气缸3、轮胎气压电子检测装置、空气过滤装置4。所述微型电控马达1与曲柄连杆机构2连接,曲柄连杆机构2与安装在气缸内3的活塞连接;轮胎气压监测装置与设置在四个汽车轮胎上的电子传感器相连接,轮胎气压监测装置同时与微型电控马达1相连接;所述空气过滤装置4包裹在所述气缸3外部。
进一步,所述的微型电控马达1驱动曲柄连杆机构2,使曲轴的旋转运动变成活塞的往复运动,由此使气缸内容积发生周期变化,然后通过进、排气阀的开、闭将常压的空气压缩成具有额定工作压力的空气,并由单向阀进入轮胎。
进一步,所述的空气过滤装置4采用高精密过滤材料,防水、防尘、防漏电、全封闭式多种安全措施。
本发明的汽车自动加气装置通过安装在轮胎上的电子传感器发出信号,由微型电控马达1驱动曲柄连杆机构2,使曲轴的旋转运动变成活塞的往复运动,由此使气缸3内容积发生周期变化,然后通过进、排气阀的开、闭将常压的空气压缩成具有额定工作压力的空气,然后通过进、排气阀的开、闭将常压的空气压缩成具有额定工作压力的空气,并由单向阀进入轮胎,完成对轮胎的自动充气。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 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