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发明专利)

专利号:CN201511028687.0

申请人:东风汽车公司

  • 公开号:CN105480078A
  • 申请日期:20151231
  • 公开日期:20160413
专利名称: 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
专利名称(英文): A hybrid off-highway vehicle assembly flat layout structure
专利号: CN201511028687.0 申请时间: 20151231
公开号: CN105480078A 公开时间: 20160413
申请人: 东风汽车公司
申请地址: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大道特1号
发明人: 黄松; 郑贤文; 周振华; 静大勇; 蔡未末
分类号: B60K6/40; B60K7/00 主分类号: B60K6/40
代理机构: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代理人: 俞鸿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属于电动越野汽车技术领域。包括左前电动轮、右前电动轮、左后电动轮、右后电动轮、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还包括高转速柴油发动机和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与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纵向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前部;所述左前电动轮、右前电动轮、左后电动轮、右后电动轮均由四轮分布式轮毂电机、带行星减速器、制动器和车轮集成;本发明直接将轮毂电机驱动系统集成在车轮端,整车布置极为简洁,可在保持高越野性能的前提下,整车重心高度进一步降低,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
摘要(英文):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hybrid off-highway vehicle assembly flat layout structure,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electric off-highway vehicles. Especially comprises left front, right front electric wheel, especially left rear, right rear electric wheel, the front left double-arm independent suspension, right front double arm independent suspension, double arm independent suspension left rear, right rear double arm independent suspension, also includes a high speed diesel engine and the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 assembly, the high-speed diesel engine and the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 assembly is disposed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front part of the chassis frame assembly; especially the left front, right front electric wheel, especially left rear, right rear rounds of the four-wheel distributed wheel hub motor, with planetary speed reducer, the brake and wheel integrated; the hub motor of this invention directly integrated in the wheel end driving system, the arrangement of the whole car is compact, can maintain the premise of the fragrant performance, to further reduce the height of the gravity center, to improve vehicle driving stability.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包括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16)、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2)、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25)、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1),所述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分别通过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16)、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2)、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25)、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1)承载支撑构成底盘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和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与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纵向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前部;所述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均由四轮分布式轮毂电机、带行星减速器、制动器和车轮集成;所述右前电动轮(1)、右后电动轮(12)的轮毂电机均与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电连接,所述左前电动轮(15)、左后电动轮(24)的轮毂电机均与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电连接,所述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分别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后部左右两侧,所述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分别与整车控制器(17)连接;所述永磁同步发电机(6)电连接发电机控制器(21),所述发电机控制器(21)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左侧后部,所述发电机控制器(21)与整车控制器(17)电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17)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前部。

1.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包括左前电 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左前 双横臂独立悬架(16)、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2)、左后双横臂独立悬 架(25)、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1),所述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 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分别通过左前双横臂独立 悬架(16)、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2)、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25)、右 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1)承载支撑构成底盘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和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所述高转 速柴油发动机(5)与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纵向布置于底盘框架总 成前部;所述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 右后电动轮(12)均由四轮分布式轮毂电机、带行星减速器、制动器 和车轮集成;所述右前电动轮(1)、右后电动轮(12)的轮毂电机均与 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电连接,所述左前电动轮(15)、左后电动轮 (24)的轮毂电机均与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电连接,所述右侧轮 毂电机控制器(9)、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分别布置于底盘框架总 成后部左右两侧,所述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左侧轮毂电机控制 器(23)分别与整车控制器(17)连接;所述永磁同步发电机(6)电连接 发电机控制器(21),所述发电机控制器(21)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左 侧后部,所述发电机控制器(21)与整车控制器(17)电连接;所述整 车控制器(17)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前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 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内置发动机集成 式散热中冷模块(3),所述发动机集成式散热中冷模块(3)固定在高 转速柴油发动机(5)前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 板化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前端一侧布 置发动机进气系统(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 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与四轮分布式 轮毂电机内置集成式散热模块(14),所述集成式散热模块(14)固定 在发动机集成式散热中冷模块(3)前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 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上 布置驻车制动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 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气管(7)、消声器(8),所述排气 管(7)、消声器(8)纵向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中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 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油箱总成(13),所述油箱总成(13) 固定在后轮罩后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 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力电池组(10),所述动力电池组(10) 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后部。

PDF文件加载中,请耐心等待!
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包括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16)、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2)、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25)、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1),所述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分别通过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16)、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2)、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25)、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1)承载支撑构成底盘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和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与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纵向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前部;所述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均由四轮分布式轮毂电机、带行星减速器、制动器和车轮集成;所述右前电动轮(1)、右后电动轮(12)的轮毂电机均与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电连接,所述左前电动轮(15)、左后电动轮(24)的轮毂电机均与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电连接,所述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分别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后部左右两侧,所述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分别与整车控制器(17)连接;所述永磁同步发电机(6)电连接发电机控制器(21),所述发电机控制器(21)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左侧后部,所述发电机控制器(21)与整车控制器(17)电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17)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前部。
原文:

1.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包括左前电 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左前 双横臂独立悬架(16)、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2)、左后双横臂独立悬 架(25)、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1),所述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 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分别通过左前双横臂独立 悬架(16)、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2)、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25)、右 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1)承载支撑构成底盘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和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所述高转 速柴油发动机(5)与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纵向布置于底盘框架总 成前部;所述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 右后电动轮(12)均由四轮分布式轮毂电机、带行星减速器、制动器 和车轮集成;所述右前电动轮(1)、右后电动轮(12)的轮毂电机均与 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电连接,所述左前电动轮(15)、左后电动轮 (24)的轮毂电机均与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电连接,所述右侧轮 毂电机控制器(9)、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分别布置于底盘框架总 成后部左右两侧,所述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左侧轮毂电机控制 器(23)分别与整车控制器(17)连接;所述永磁同步发电机(6)电连接 发电机控制器(21),所述发电机控制器(21)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左 侧后部,所述发电机控制器(21)与整车控制器(17)电连接;所述整 车控制器(17)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前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 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内置发动机集成 式散热中冷模块(3),所述发动机集成式散热中冷模块(3)固定在高 转速柴油发动机(5)前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 板化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前端一侧布 置发动机进气系统(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 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与四轮分布式 轮毂电机内置集成式散热模块(14),所述集成式散热模块(14)固定 在发动机集成式散热中冷模块(3)前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 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上 布置驻车制动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 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气管(7)、消声器(8),所述排气 管(7)、消声器(8)纵向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中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 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油箱总成(13),所述油箱总成(13) 固定在后轮罩后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 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力电池组(10),所述动力电池组(10) 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后部。

翻译:
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越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越 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越野汽车由于经常通过复杂苛刻路况,对车辆的攀爬能力及通 过性要求很高,往往采用全驱方式。以往的传动形式一般采用动力 总成前端纵向布置机械全驱、动力总成前横置机械驱动加后端并联 式桥电机驱动两种方式,且必须安装分动器、主驱动轴及轮边驱动 半轴等传动装置。由于越野汽车高通过性要求,车辆底盘离地不能 降低,从而上述驱动形式抬高了车辆地板高度,这对车辆空间利用 率和重心高度带来了很大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越 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左前电动轮、右前电动轮、左 后电动轮、右后电动轮、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右前双横臂独立悬 架、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所述左前电动轮、 右前电动轮、左后电动轮、右后电动轮分别通过左前双横臂独立悬 架、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右后双横臂独立 悬架承载支撑构成底盘框架总成,还包括高转速柴油发动机和永磁 同步发电机总成,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与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纵 向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前部;所述左前电动轮、右前电动轮、左后 电动轮、右后电动轮均由四轮分布式轮毂电机、带行星减速器、制 动器和车轮集成;所述右前电动轮、右后电动轮的轮毂电机均与右 侧轮毂电机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左前电动轮、左后电动轮的轮毂电 机均与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左 侧轮毂电机控制器分别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后部左右两侧,所述右 侧轮毂电机控制器、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分别与整车控制器连接; 所述永磁同步发电机电连接发电机控制器,所述发电机控制器布置 于底盘框架总成左侧后部,所述发电机控制器与整车控制器电连 接;所述整车控制器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前部。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内置发动机集成式 散热中冷模块,所述发动机集成式散热中冷模块固定在高转速柴油 发动机前端。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前端一侧布置发动 机进气系统。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与四轮分布式轮 毂电机内置集成式散热模块,所述集成式散热模块固定在发动机集 成式散热中冷模块前端。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左后电动轮、右后电动轮上布置驻车 制动器。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还包括排气管、消声器,所述排气管、消 声器纵向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中部。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还包括油箱总成,所述油箱总成固定在后 轮罩后端。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还包括动力电池组,所述动力电池组布置 于底盘框架总成后部。

本发明相对传统越野汽车,由高转速柴油发动机与发电机及动 力电池组替代原有的低速大扭矩发动机总成动力系统,由四轮分布 式轮毂电机集成轮边行星减速器总成替代原有的变速箱、分动箱、 传动轴、驱动桥等传动驱动系统,由行驻一体式轮边驻车制动器替 代原有的中央鼓式驻车制动及轮边行车制动系统,平板化承载式车 体替代原有的中央大鼓包式地板结构,转向助力方式采用电动液压 助力替代原有的发动机液压助力系统,新增轮毂电机及发电机冷却 模块。

本发明在传统4×4汽车的基础上,由于取消了离合器、变速 器、分动箱、主传动轴、驱动半轴,直接将轮毂电机驱动系统集成 在车轮端,整车布置极为简洁,车内空间利用率相对I型传动车辆 提高66%,比H型传动车辆提高33%,可在保持高越野性能的前 提下,整车重心高度进一步降低,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同时可通 过增加驱动轴数极为方便的拓展出6×6、8×8等车型,车辆具有 很高的模块化与通用化;由于取消了驱动半轴,特别适用于独立悬 架安装结构,为车辆操纵稳定性的优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右前电动轮、2-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3-发动机集成式散 热中冷模块、4-发动机进气系统、5-高转速柴油发动机、6-永磁同 步发电机总成、7-排气管、8-消声器、9-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10- 动力电池组、11-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2-右后电动轮、13-油箱总 成、14-集成式散热模块、15-左前电动轮、16-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 17-整车控制器、18-转向管柱、19-方向盘、20-高压线缆、21-发电 机控制器、22-电动助力系统、23-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4-左后电 动轮、25-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26-安装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 于清楚地了解本发明,但它们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定。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包括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 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16、右前双 横臂独立悬架2、左后双横臂独立悬架25、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1, 所述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 12分别通过左前双横臂独立悬架16、右前双横臂独立悬架2、左后 双横臂独立悬架25、右后双横臂独立悬架11承载支撑构成底盘框 架总成,还包括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和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所 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与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纵向布置于底盘框 架总成前部;所述左前电动轮15、右前电动轮1、左后电动轮24、 右后电动轮12均由四轮分布式轮毂电机、带行星减速器、制动器 和车轮集成;所述右前电动轮1、右后电动轮12的轮毂电机均与右 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电连接,所述左前电动轮15、左后电动轮24 的轮毂电机均与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电连接,所述右侧轮毂电 机控制器9、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分别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后部 左右两侧,所述右侧轮毂电机控制器9、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 分别通过高压线缆20与整车控制器17连接;所述永磁同步发电机 6电连接发电机控制器21,所述发电机控制器21布置于底盘框架 总成左侧后部,所述发电机控制器21通过高压线缆20与整车控制 器17电连接;所述整车控制器17布置于底盘框架总成前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内置发动机集成式 散热中冷模块3,所述发动机集成式散热中冷模块3固定在高转速 柴油发动机5前端。所述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前端一侧布置发动机 进气系统4。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与四轮分布式轮 毂电机内置集成式散热模块14,所述集成式散热模块14固定在发 动机集成式散热中冷模块3前端。所述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 12上布置驻车制动器。所述排气管7、消声器8纵向布置于底盘框 架总成中部。还包括油箱总成13,所述油箱总成13固定在后轮罩 后端。还包括动力电池组10,所述动力电池组10布置于底盘框架 总成后部。

本发明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与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前置纵向 布置,高转速柴油发动机5采用集成式散热中冷模块3,固定在高 转速柴油发动机5前端;四轮分布式轮毂电机带行星减速器、制动 器与车轮集成右前电动轮1、右后电动轮12、左前电动轮15、左后 电动轮24;驻车制动器安装在左后电动轮24、右后电动轮12上; 前后电动轮均通过双横臂独立悬架2、11、16、25承载,双横臂独 立悬架2、11、16、25通过安装纵梁与安装横梁26实现支撑;转 向助力采用电动助力系统22,转向管柱18、方向盘19仍采用循环 球式转向机转向梯形结构;永磁同步发电机总成6与四轮轮毂电机 采用集成式散热模块14,固定在发动机冷却模块3前端;排气管7、 消声器8充分利用第二排座椅下方空间,油箱总成13则固定在后 轮罩后端,以减小对后舱乘员乘坐影响;整车控制器17等低压器 件固定在前部机舱;右前、右后轮毂电机共用一个右侧轮毂电机控 制器9,左前、左后轮毂电机共用一个左侧轮毂电机控制器23;考 虑到后舱乘员上下车方便性及车辆前后轴荷分配,动力电池组10、 轮毂电机控制器9、23在车内中后舱过渡区域安装;由于中部取消 了分动箱、传动轴,车身地板采用平板化结构。

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 的现有技术。

收缩
  • QQ咨询

  •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 电话咨询

  • 0288631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