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车身及车辆 | ||
专利名称(英文): | Vehicle body and the vehicle | ||
专利号: | CN201520851243.6 | 申请时间: | 20151029 |
公开号: | CN205113455U | 公开时间: | 20160330 |
申请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申请地址: |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沙阳路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法律与知识产权部 | ||
发明人: | 金宏利 | ||
分类号: | B62D25/04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机构: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赵囡囡; 邹秋爽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及车辆,其中,车身,包括A柱及加强结构,A柱包括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加强结构包括连接在A柱下加强板(20)上的第一加强板(30),加强结构还包括位于第一加强板(30)上方的第二加强板(40),第二加强板(40)支撑设置在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之间。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的A柱刚度低,无法保证安全性能的问题。 | ||
摘要(英文): |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vehicle body and a vehicle, wherein the vehicle body, and reinforcing structure including A column, column comprises A A column lower inner plate (10) and A column lower reinforcing plate (20), is connected with the reinforcing structure includes A column lower reinforcing plate (20) of the reinforcing plate 1st (30), strengthening structure also includes a reinforcing plate 1st (30) above the reinforcing plate 2nd (40), 2nd reinforcing plate (40) is supported and set up in the A column lower inner plate (10) and A column lower reinforcing plate (20) between. The technical solution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prior art column A of a vehicle in a low rigidity, the problem of safety performance can not be ensured. |
1.一种车身,包括A柱及加强结构,所述A柱包括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 所述加强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A柱下加强板(20)上的第一加强板(30),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0)上方的第二加强板(40),所述第二加 强板(40)支撑设置在所述A柱下内板(10)和所述A柱下加强板(20)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三加强板(50),所述 第三加强板(50)连接在所述第一加强板(30)和所述第二加强板(4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板(5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 加强段(51)和第二加强段(52),所述第一加强段(51)连接在所述第一加强板(30) 上,所述第二加强段(52)连接在所述第二加强板(40)上,所述第一加强段(51)和 所述第二加强段(52)之间呈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加强段(52)与所述A柱 下内板(10)相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部分第二加强段(52)连接在所述A 柱下内板(10)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板(50)还包括第一连接凸耳 (53),所述第一连接凸耳(53)连接在所述A柱下内板(10)或所述A柱下加强板(20) 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凸耳(53)设置在所述第一加 强段(5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凸耳(53)沿朝向所述第一加 强板(30)的方向凸出。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0)、所述第 二加强板(40)以及所述第三加强板(50)为一体结构。
10.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
1.一种车身,包括A柱及加强结构,所述A柱包括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 所述加强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A柱下加强板(20)上的第一加强板(30),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0)上方的第二加强板(40),所述第二加 强板(40)支撑设置在所述A柱下内板(10)和所述A柱下加强板(20)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三加强板(50),所述 第三加强板(50)连接在所述第一加强板(30)和所述第二加强板(4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板(5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 加强段(51)和第二加强段(52),所述第一加强段(51)连接在所述第一加强板(30) 上,所述第二加强段(52)连接在所述第二加强板(40)上,所述第一加强段(51)和 所述第二加强段(52)之间呈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加强段(52)与所述A柱 下内板(10)相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部分第二加强段(52)连接在所述A 柱下内板(10)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板(50)还包括第一连接凸耳 (53),所述第一连接凸耳(53)连接在所述A柱下内板(10)或所述A柱下加强板(20) 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凸耳(53)设置在所述第一加 强段(5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凸耳(53)沿朝向所述第一加 强板(30)的方向凸出。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0)、所述第 二加强板(40)以及所述第三加强板(50)为一体结构。
10.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
翻译: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汽车的广泛普及,对于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的A柱为连接 车顶和车前舱的连接柱,其下部位于发动机舱与驾驶舱之间。汽车的前围板为发动机舱与驾 驶舱之间的隔板,该前围板连接在A柱的下部。如图1至图3所示,上述A柱包括A柱下内 板10’、A柱下加强板20’以及连接在A柱下加强板20’上的铰链加强板30’。其中,铰链 加强板30’位于A柱下加强板20’朝向A柱下内板10’的一侧,A柱下加强板20’的另一 侧与铰链加强板30’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车门铰链。通过上述车门铰链可以实现前车门与A 柱之间的可转动连接。如图4所示,在上述结构中,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之 间具有空间。由于铰链加强板30’与A柱下加强板20’焊接在一起(通常在图2中示出的三 个位置的3个焊点进行焊接),铰链加强板30’与A柱下内板10’之间具有一定空间,这就 导致位于铰链加强板30’上部的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的刚度较低。当汽车 发生正碰和偏置碰撞时,位于铰链加强板30’上部的A柱部分变形较大,从而导致与A柱该 部分连接的前围板侵入驾驶舱过大,无法保证驾驶员和乘客安全,安全性能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的A柱刚度 低,无法保证安全性能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包括A柱及加强结 构,A柱包括A柱下内板和A柱下加强板,加强结构包括连接在A柱下加强板上的第一加强 板,加强结构还包括位于第一加强板上方的第二加强板,第二加强板支撑设置在A柱下内板 和A柱下加强板之间。
进一步地,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三加强板,第三加强板连接在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之 间。
进一步地,第三加强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加强段和第二加强段,第一加强段连接在第 一加强板上,第二加强段连接在第二加强板上,第一加强段和第二加强段之间呈夹角。
进一步地,至少部分第二加强段与A柱下内板相贴合。
进一步地,至少部分第二加强段连接在A柱下内板上。
进一步地,第三加强板还包括第一连接凸耳,第一连接凸耳连接在A柱下内板或A柱下 加强板上。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凸耳设置在第一加强段上。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凸耳沿朝向第一加强板的方向凸出。
进一步地,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以及第三加强板为一体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车身为上述的车身。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加强结构的第一加强板的上方增设第二加强板,并且该 第二加强板支撑设置在A柱下内板和A柱下加强板之间。上述第二加强板同时对A柱下内板 和A柱下加强板产生支撑力,这样可以提高A柱对应第二加强板的位置的刚度,减小当汽车 发生碰撞时A柱的该位置的变形量,提高了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 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A柱下加强板和铰链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A柱下加强板和铰链加强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的A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的A柱的A-A向剖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的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的加强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的A柱下加强板和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的A柱下加强板和加强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9示出了图7的车身的A柱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0示出了图9的A柱的B-B向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A柱下内板;20’、A柱下加强板;30’、铰链加强板;10、A柱下内板;20、A柱 下加强板;30、第一加强板;40、第二加强板;41、第二连接凸耳;50、第三加强板;51、 第一加强段;52、第二加强段;53、第一连接凸耳。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5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身,包括A柱及加强结构。其中,A柱包括A柱下内 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加强结构包括连接在A柱下加强板20上的第一加强板30。加强结 构还包括位于第一加强板30上方的第二加强板40,第二加强板40支撑设置在A柱下内板10 和A柱下加强板20之间。
应用本实施例的车身,在加强结构的第一加强板30的上方增设第二加强板40,并且该第 二加强板40支撑设置在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之间。上述第二加强板40同时对 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产生支撑力,这样可以提高A柱对应第二加强板40的位置 的刚度,减小当汽车发生碰撞时A柱的该位置的变形量,提高了安全性能。
如图5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车身中,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三加强板50。第三加强板 50连接在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之间。上述第三加强板50将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 加强板40连接在一起,可以增强加强结构整体的刚度,从而进一步提高A柱的刚度,使其在 外力冲击下不容易变形。当然,加强结构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加强 结构可以仅包括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第二加强板40设置在第一加强板30的上方, 这样也可以增强A柱位于第一加强板30上方部位的刚度。
如图5、图6以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车身中,第三加强板5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 加强段51和第二加强段52。第一加强段51连接在第一加强板30上。第二加强段52连接在 第二加强板40上。第一加强段51和第二加强段52之间呈夹角。上述第三加强板50与第二 加强板40、A柱下加强板20形成一个四周封闭的腔体,提高了A柱对应于该腔体位置的刚度, 从而保证了汽车碰撞后A柱的变形量较小,提高了驾驶舱内人员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 第三加强板50的第一加强段51和第二加强板40的设置角度可以根据A柱的不同内部结构以 及加强结构的不同设置位置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段51向上倾斜设置。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车身中,部分第二加强段52与A柱下内板10相贴合,并且 在第二加强段52与A柱下内板10相贴合的部分焊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A柱下内板10 朝向加强结构的一侧设置有凸出结构,该凸出结构与第二加强段52的部分相贴合。当汽车发 生正碰和偏置碰撞时,上述第二加强段52可以对A柱下内板10产生支撑力,可以进一步增 强A柱对应于该第二加强段52位置的刚度。
如图5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车身中,第三加强板5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加强段51 上的第一连接凸耳53。第一连接凸耳53连接在A柱下加强板20上。上述第一连接凸耳53 为分别设置在第一加强段51两侧的两个,每个第一连接凸耳53沿朝向第一加强板30的方向 凸出。上述结构可以进一步对加强结构进行固定,增强A柱的刚度,减小A柱在受到碰撞时 的变形量。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凸耳53的结构及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其 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凸耳53可以设置在第二加强段52上,第一连接凸耳53也可以与A 柱下内板10连接,第一连接凸耳53的凸出方向也可以朝向第二加强板40,只要能够保证对 第三加强板50起到固定作用即可。
如图5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车身中,第二加强板40还包括第二连接凸耳41。该第 二连接凸耳41为分别设置在第二加强板40的主体的三个侧边上的三个。上述三个第二连接 凸耳41朝向背离第一加强段51的方向凸出,并且第二连接凸耳41与A柱下加强板20连接。
如图5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车身中,第一加强板30通过三个位置的3个焊点与A 柱下加强板20进行焊接。此外,在第二加强板40和第三加强板50上增加了五个位置的8个 焊点。具体地,在每个第一连接凸耳53与A柱下加强板20之间分别增加1个焊点,在每个 第二连接凸耳41与A柱下加强板20之间分别增加2个焊点。同时,如图10所示,在第二加 强段52与A柱下内板10相贴合的位置增加1个焊点,这样可以实现对第二加强段52的加固。 上述焊点数量的增加可以使加强结构更加牢固地连接在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之 间,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加强结构以及A柱的刚度,进而很好地保证了安全性能。
如图5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车身中,第一加强板30、第二加强板40以及第三加强 板50为一体结构。上述一体结构的第一加强板30、第二加强板40以及第三加强板50更加便 于批量生产,并且强度可以得到很好地保证,使用寿命长。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板40和 第三加强板50的第一加强段51上均具有通孔,该通孔用于减轻第二加强板40和第三加强板 50的重量。
需要说明的是,车辆车身的A柱为对称设置的两个,图5至图10示出的仅是左侧的A柱 的结构,右侧的A柱与左侧的A柱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图中未示出),包括车身,车身为上述的车身。上述车辆在发 生碰撞时,车身的A柱变形量较小,降低了前围板对于驾驶舱的侵入量,保证了驾驶舱内人 员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 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 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