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号:CN201520792712.1

申请人: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 公开号:CN205113240U
  • 申请日期:20151013
  • 公开日期:20160330
专利名称: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专利名称(英文): Curtain airbag device
专利号: CN201520792712.1 申请时间: 20151013
公开号: CN205113240U 公开时间: 20160330
申请人: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申请地址: 韩国京畿道
发明人: 李钟聂
分类号: B60R21/213; B60R21/232 主分类号: B60R21/213
代理机构: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代理人: 田喜庆; 吴孟秋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在汽车倾斜冲撞时能够防止搭乘者的头部向前方移动而撞到所述汽车的构造物。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帘式安全气囊,当流入气体时膨胀;辅助安全气囊,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结合,并当流入气体时膨胀而向车室内突出;以及支承片,结合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以及所述辅助安全气囊,并用于支承突出的所述辅助安全气囊。
摘要(英文): Provided is a curtain airbag apparatus capable of preventing a head of an occupant from being moved forward at the time of an oblique collision of the vehicle. To this end, a curtain airbag apparatus according to an exemplary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ncludes : an auxiliary airbag which is coupled to the curtain airbag, is inflated when gas flows into the auxiliary airbag, and protrudes into the interior of a vehicle; and a support panel which is coupled to the curtain airbag and the auxiliary airbag, and supports the protruding auxiliary airbag.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一种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帘式安全气囊,当流入气体时膨胀;辅助安全气囊,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结合,并当流入气体时膨胀而向车室内突出;以及支承片,结合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以及所述辅助安全气囊,并用于支承突出的所述辅助安全气囊。

1.一种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帘式安全气囊,当流入气体时膨胀; 辅助安全气囊,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结合,并当流入气体时膨 胀而向车室内突出;以及 支承片,结合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以及所述辅助安全气囊,并 用于支承突出的所述辅助安全气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在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之间形成隔离空间, 并向车室内突出, 所述支承片遮挡所述隔离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两端结合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的一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两端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 的内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帘式安全气囊包括:形成所述一侧面的内壁;以及与所述 内壁结合而形成另一侧面的外壁, 在所述内壁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通气孔,该通气孔用于排出所述 气体,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两端中的至少一者遮挡所述至少一个通 气孔,并与所述内壁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包括: 第一片,与所述内壁相对配置;以及 第二片,结合于所述第一片的周围,并配置在与所述内壁相反 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帘式安全气囊形成有供气体流入的气体导入部,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以及所述支承片配置在比所述气体导入部 靠向前方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结合于与驾驶座安全气囊膨胀后的位置对 应的位置或者与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膨胀后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的前方部形成有不膨胀的第一非膨胀部 以及与所述第一非膨胀部向后方分开间隔且不膨胀的第二非膨胀 部,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非膨胀部结合, 所述支承片的前端与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后端结合,所述支承 片的后端与所述第二非膨胀部结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的前方部形成有不膨胀的第一非膨胀部 以及与所述第一非膨胀部向后方分开间隔且不膨胀的第二非膨胀 部,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后端与所述第二非膨胀部结合, 所述支承片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非膨胀部结合,所述支承片的后 端与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前端结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的前方部形成有不膨胀的第一非膨胀部 以及与所述第一非膨胀部向后方分开间隔且不膨胀的第二非膨胀 部,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配置在所述第一非膨胀部与所述第二非膨 胀部之间, 所述支承片包括: 第一支承片,所述第一支承片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非膨胀部结 合,所述第一支承片的后端与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前端结合;以及 第二支承片,所述第二支承片的前端与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后 端结合,所述第二支承片的后端与所述第二非膨胀部结合。

PDF文件加载中,请耐心等待!
一种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帘式安全气囊,当流入气体时膨胀;辅助安全气囊,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结合,并当流入气体时膨胀而向车室内突出;以及支承片,结合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以及所述辅助安全气囊,并用于支承突出的所述辅助安全气囊。
原文:

1.一种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帘式安全气囊,当流入气体时膨胀; 辅助安全气囊,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结合,并当流入气体时膨 胀而向车室内突出;以及 支承片,结合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以及所述辅助安全气囊,并 用于支承突出的所述辅助安全气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在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之间形成隔离空间, 并向车室内突出, 所述支承片遮挡所述隔离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两端结合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的一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两端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 的内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帘式安全气囊包括:形成所述一侧面的内壁;以及与所述 内壁结合而形成另一侧面的外壁, 在所述内壁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通气孔,该通气孔用于排出所述 气体,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两端中的至少一者遮挡所述至少一个通 气孔,并与所述内壁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包括: 第一片,与所述内壁相对配置;以及 第二片,结合于所述第一片的周围,并配置在与所述内壁相反 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帘式安全气囊形成有供气体流入的气体导入部,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以及所述支承片配置在比所述气体导入部 靠向前方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结合于与驾驶座安全气囊膨胀后的位置对 应的位置或者与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膨胀后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的前方部形成有不膨胀的第一非膨胀部 以及与所述第一非膨胀部向后方分开间隔且不膨胀的第二非膨胀 部,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非膨胀部结合, 所述支承片的前端与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后端结合,所述支承 片的后端与所述第二非膨胀部结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的前方部形成有不膨胀的第一非膨胀部 以及与所述第一非膨胀部向后方分开间隔且不膨胀的第二非膨胀 部,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后端与所述第二非膨胀部结合, 所述支承片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非膨胀部结合,所述支承片的后 端与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前端结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的前方部形成有不膨胀的第一非膨胀部 以及与所述第一非膨胀部向后方分开间隔且不膨胀的第二非膨胀 部, 所述辅助安全气囊配置在所述第一非膨胀部与所述第二非膨 胀部之间, 所述支承片包括: 第一支承片,所述第一支承片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非膨胀部结 合,所述第一支承片的后端与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前端结合;以及 第二支承片,所述第二支承片的前端与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后 端结合,所述第二支承片的后端与所述第二非膨胀部结合。

翻译: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帘式安全气囊装置,更加具体地,沿前后方向呈 较长状设在汽车上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帘式安全气囊分别设在汽车的左侧以及右侧。更加具体 地,所述帘式安全气囊沿所述汽车的前后方向呈安全气囊较长状设于配置 在所述汽车的侧面上侧的侧内板上。

在所述汽车发生事故时,所述帘式安全气囊从上向下展开,置于所述 汽车的车门与搭乘者(occupant)的头部之间,从而保护所述搭乘者的头 部。

图1是从上方观察现有技术的帘式安全气囊的图。

参照图1,所述汽车在方向盘上还设有驾驶者安全气囊(driverairbag) 2a。另外,所述汽车的从副驾驶座向前方配置的手套箱的上侧设有用于保 护坐在所述副驾驶座的搭乘者的副驾驶座安全气囊(passengerairbag,未 图示)。

通常,当所述汽车正面冲撞时,展开驾驶座安全气囊2a以及所述副 驾驶座安全气囊,当所述汽车侧面冲撞或者翻覆时展开帘式安全气囊1a, 当所述汽车倾斜冲撞时,展开驾驶座安全气囊2a、所述副驾驶座安全气囊 以及帘式安全气囊1a。

如上所述,当汽车冲撞时,由于惯性,搭乘者的上半身向前方倾斜, 头部3a向前方移动。尤其是,存在如下问题:当所述汽车倾斜冲撞时, 所述搭乘者的头部3a向前方倾斜移动,穿过驾驶座安全气囊2a与帘式安 全气囊1a之间,撞到汽车的构造物,或者穿过所述副驾驶座安全气囊与 帘式安全气囊1a之间,撞到汽车的构造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当汽车的倾 斜冲撞时,能够防止搭乘者的头部向前方移动而撞到所述汽车的构造物。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并不限定于以上所提及的问题,本领域技术 人员通过下面说明的内容可以明确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包括: 帘式安全气囊,当流入气体时膨胀;辅助安全气囊,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 结合,并当流入气体时膨胀而向车室内突出;以及支承片,结合于所述帘 式安全气囊以及所述辅助安全气囊,并用于支承突出的所述辅助安全气 囊。

也可以是,根据上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所述辅助安全气囊在与所 述帘式安全气囊之间形成隔离空间,并向车室内突出,所述支承片遮挡所 述隔离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也可以是,根据上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两端 结合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的一侧面。

也可以是,根据上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两端 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的内部连通。

也可以是,根据上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所述帘式安全气囊包括: 形成所述一侧面的内壁;以及与所述内壁结合而形成另一侧面的外壁,在 所述内壁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通气孔,该通气孔用于排出所述气体,所述辅 助安全气囊的两端中的至少一者遮挡所述至少一个通气孔,并与所述内壁 结合。

也可以是,根据上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所述辅助安全气囊包括: 第一片,与所述内壁相对配置;以及第二片,结合于所述第一片的周围, 并配置在与所述内壁相反的一侧。

也可以是,根据上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在所述帘式安全气囊形成 有供气体流入的气体导入部,所述辅助安全气囊以及所述支承片配置在比 所述气体导入部靠向前方的位置。

也可以是,根据上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结合于 与驾驶座安全气囊膨胀后的位置对应的位置或者与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膨 胀后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也可以是,根据上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在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的前 方部形成有不膨胀的第一非膨胀部以及与所述第一非膨胀部向后方分开 间隔且不膨胀的第二非膨胀部,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非膨 胀部结合,所述支承片的前端与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后端结合,所述支承 片的后端与所述第二非膨胀部结合。

也可以是,根据上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在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的前 方部形成有不膨胀的第一非膨胀部以及与所述第一非膨胀部向后方分开 间隔且不膨胀的第二非膨胀部,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后端与所述第二非膨 胀部结合,所述支承片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非膨胀部结合,所述支承片的后 端与所述辅助安全气囊的前端结合。

也可以是,根据上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在所述帘式安全气囊的前 方部形成有不膨胀的第一非膨胀部以及与所述第一非膨胀部向后方分开 间隔且不膨胀的第二非膨胀部,所述辅助安全气囊配置在所述第一非膨胀 部与所述第二非膨胀部之间,所述支承片包括:第一支承片,所述第一支 承片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非膨胀部结合,所述第一支承片的后端与所述辅助 安全气囊的前端结合;以及第二支承片,所述第二支承片的前端与所述辅 助安全气囊的后端结合,所述第二支承片的后端与所述第二非膨胀部结 合。

其他实施例的具体特征均包括在详细的说明以及附图中。

(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在展开帘式安全气囊时,辅助安全气 囊膨胀并向车室内突出,由支承片支承所述突出的辅助安全气囊,因此, 当汽车倾斜冲撞时,通过所述辅助安全气囊来防止搭乘者的头部向前方移 动,具有防止驾驶者的头部穿过驾驶座安全气囊以及所述帘式安全气囊之 间而撞到所述汽车的构造物上,或者乘员的头部穿过副驾驶座安全气囊以 及所述帘式安全气囊之间而撞到所述汽车的构造物上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并不限定于以上所提及的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基 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内容可以明确地理解在此未提及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现有技术的帘式安全气囊的图。

图2是示出设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汽 车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设于汽车 的状态的图。

图4是沿图3的A-A线的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帘式安全气 囊、辅助安全气囊以及支承片的图。

图6是示出图5中帘式安全气囊以及辅助安全气囊膨胀的状态的图。

图7是沿图5的B-B线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帘式安 全气囊、辅助安全气囊以及支承片的图。

图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帘式安 全气囊、辅助安全气囊以及支承片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帘式安全气囊11:通气孔

12:内壁13a:第一非膨胀部

13b:第二非膨胀部13c:第三非膨胀部

14:外壁17:气体导入部

40:辅助安全气囊45:隔离空间

50:支承片52:第一支承片

54:第二支承片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参照附图和详细后述的实施例能够明确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 点及特征、以及实现这些的方法。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下面说明 的实施例,可以以不同的各种方式实现本实用新型,本实施例仅用于使得 本实用新型的公开更加完整,并且向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 完整地告知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应该基于权利要求书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 护范围。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构成要素。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图2是示出设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汽 车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设 于汽车的状态的图,图4是图3的A-A线截面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 一实施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帘式安全气囊、辅助安全气囊以及支承片 的图,图6是示出图5中帘式安全气囊以及辅助安全气囊膨胀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00 沿前后方向呈较长状安装于汽车1的上侧。

汽车1的侧面设有供搭乘者(驾驶者和乘员的统称。occupant)上车 或下车的前车门2以及后车门3。前车门2的上侧配置有A柱(APillar) 4,后车门3的上侧配置有C柱(CPillar)5,在前车门2以及后车门3 之间,在上下方向呈较长状配置有B柱(BPillar、未图示)。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00沿前后方向安装于侧内板6,侧内板6配置在 A柱4以及C柱5的内侧。下面,将侧内板6称为车体6来进行说明。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00包括:产生气体的充气器20;以及连接于充 气器20,并当从充气器20产生的所述气体流入时膨胀展开而保护所述乘 员的头部的帘式安全气囊10。

帘式安全气囊10折叠后装在软垫套30内,之后通过紧固部件7安装 于配置在A柱4以及C柱5的内侧的车体6上。帘式安全气囊10的上端 形成有多个用于通过紧固部件7安装于车体6的安装片15。

优选地,软垫套30由与帘式安全气囊10相同材质即柔软的纺织材质 形成。软垫套30的上侧形成有使安装片15穿出的孔(未图示),安装片 15通过所述孔穿出到软垫套30的外部之后,通过紧固部件7安装于车体 6。另外,软垫套30的下侧形成有借助帘式安全气囊10的膨胀力而被撕 开的撕裂线(tearline,未图示)。即,帘式安全气囊10在膨胀的同时撕开 所述撕裂线,穿出到软垫套30的外部而展开。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00被顶衬8遮挡,从而在车室内侧无法看到。其 中,顶衬8是指从车室内遮挡汽车1的顶盖板(未图示)的纺织材质构成 的部件。顶衬8被配置在车体6下端的压缝条(weatherstrip)9咬住,一 旦帘式安全气囊10膨胀,则借助帘式安全气囊10的膨胀力,顶衬8从压 缝条9脱离并展开,帘式安全气囊10从压缝条9和顶衬8张开的缝隙穿 出并展开,配置到前车门2以及后车门3与所述搭乘者的头部之间,从而 保护所述搭乘者的头部。

帘式安全气囊10的前端结合有A柱拴带16,该A柱拴带16固定于 配置在A柱4内侧的车体6。从而,当帘式安全气囊10在膨胀时,其前 方受到A柱拴带16的限制,能够在未向后倾斜的状态下展开。

另外,帘式安全气囊10的上端中间形成有与充气器20结合的气体导 入部17。充气器20配置为用于喷射气体的末端部插入到气体导入部17 内。从充气器20产生的气体通过气体导入部17流入帘式安全气囊10的 腔室内,从而帘式安全气囊10膨胀展开。

帘式安全气囊10以气体导入部17为基准,前方成为保护坐在前方车 座上的搭乘者的区域,以气体导入部17为基准,后方成为保护坐在后方 车座上的搭乘者的区域。

另外,帘式安全气囊10的一侧面上结合有辅助安全气囊40。当流入 帘式安全气囊10内部的气体流入到辅助安全气囊40中时,辅助安全气囊 40向车室内突出。辅助安全气囊40结合于比气体导入部17靠向前方的帘 式安全气囊10的前方部。

辅助安全气囊40向车室内突出,遮挡驾驶座安全气囊与帘式安全气 囊10之间的缝隙,或者,遮挡副驾驶座安全气囊与帘式安全气囊10之间 的缝隙。优选地,在辅助安全气囊40结合于帘式安全气囊10时,辅助安 全气囊40结合于与所述驾驶座安全气囊完全膨胀的位置或者与所述副驾 驶座安全气囊完全膨胀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以便能够遮挡驾驶座安全气囊 与帘式安全气囊10之间的缝隙,或者遮挡副驾驶座安全气囊与帘式安全 气囊10之间的缝隙。

在帘式安全气囊10中,在比气体导入部17靠向前方的位置形成有多 个非膨胀部13a、13b、13c。多个非膨胀部13a、13b、13c是不会导入气 体的部分,因此是不会膨胀的部分。沿前后方向分开间隔地形成多个非膨 胀部13a、13b、13c。即,多个非膨胀部13a、13b、13c包括配置在最前 方的第一非膨胀部13a、从第一非膨胀部13a向后方分开间隔地配置的第 二非膨胀部13b、从第二非膨胀部13b向后方分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三非膨 胀部13c。

第一非膨胀部13a形成为在上下方向较长,流入帘式安全气囊10内 部的气体向前方移动,同时经由第一非膨胀部13a的上侧以及下侧。

第二非膨胀部13b从帘式安全气囊10的下端延伸,向上侧突出形成。 第二非膨胀部13b的上端配置在高于第一非膨胀部13a的下端且低于第一 非膨胀部13a的上端的位置。流入帘式安全气囊10内部的气体在向前方 移动时,仅经由第二非膨胀部13b的上侧。

第三非膨胀部13c形成为在上下方向较长,其上端配置在低于第一非 膨胀部13a的上端且高于第二非膨胀部13b的上端的位置,下端配置在高 于第一非膨胀部13a的下端且低于第二非膨胀部13b的上端的位置。流入 帘式安全气囊10内部的气体在向前方移动时,经由第三非膨胀部13c的 上侧以及下侧。

辅助安全气囊40沿上下方向呈较长状配置在帘式安全气囊10的一侧 面上,其上端以及下端结合于帘式安全气囊10的一侧面。

辅助安全气囊40的上端以及下端中的至少一者与帘式安全气囊10 的内部空间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安全气囊40的上端以及下端均与 帘式安全气囊10的内部空间连通。从而,当流入帘式安全气囊10的内部 空间的气体通过上端以及下端流入辅助安全气囊40时,辅助安全气囊40 膨胀,向车室内突出。

在帘式安全气囊10中,在从供辅助安全气囊40结合的部分起到形成 有气体导入部17的部分为止的前后区间形成有作为不会膨胀部分的第二 非膨胀部13b以及第三非膨胀部13c。也可以是,在帘式安全气囊10中, 在从供辅助安全气囊40结合的部分起到形成有气体导入部17的部分为止 的前后区间仅形成第二非膨胀部13b以及第三非膨胀部13c中的至少一 者。

第二非膨胀部13b的上端以及第三非膨胀部13c的上端配置在低于气 体导入部17的位置。辅助安全气囊40的上端配置在高于第二非膨胀部13b 的上端以及第三非膨胀部13c的上端的位置,辅助安全气囊40的下端配 置在低于第二非膨胀部13b的上端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非膨胀部 13b的上端配置在与辅助安全气囊40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中间部分对应 的位置上。通过气体导入部17流入帘式安全气囊10内部的气体在帘式安 全气囊10内沿前后方向移动。在该帘式安全气囊10内沿前后方向移动的 气体中的、向帘式安全气囊10内的前方流动的气体依次经由第三非膨胀 部13c的上端以及第二非膨胀部13b的上端,向前方移动。但是,第二非 膨胀部13b的上端配置在与辅助安全气囊40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中间部 分对应的部分,因此经由第二非膨胀部13b的上端的气体几乎同时向辅助 安全气囊40的上端以及下端流入,从而辅助安全气囊40在上部和下部未 向一侧倾斜的状态下向车室内突出。

如上所述,若辅助安全气囊40向所述车室内突出,则在搭乘者的头 部由于惯性向前方移动时,加载于辅助安全气囊40。从而,由于辅助安全 气囊40,所述搭乘者的头部不会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因此不会进入所述驾 驶座安全气囊与帘式安全气囊10之间的缝隙,或者不会进入所述副驾驶 座安全气囊与帘式安全气囊10之间的缝隙。

但是,当所述搭乘者的头部加载于辅助安全气囊40上的力量过大时, 辅助安全气囊40向前方弯曲,存在所述搭乘者的头部向前方移动的可能 性。因此,辅助安全气囊40上结合有支承辅助安全气囊40的支承片50。 支承片50的一端结合于辅助安全气囊40,另一端结合于帘式安全气囊10, 从而支承辅助安全气囊40防止其向前方弯曲。

尤其是,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安全气囊40只有其上端以及下端结合 于帘式安全气囊10的一侧面,因此,当辅助安全气囊40向所述车室内突 出时,辅助安全气囊40与帘式安全气囊10之间形成隔离空间45。从而, 当辅助安全气囊40上加载所述搭乘者的头部时,辅助安全气囊40有可能 向前方弯曲,而且还有可能所述搭乘者的头部夹在所述隔离空间45中。 支承片50遮挡所述隔离空间45的至少一部分,其一端结合于辅助安全气 囊40,另一端结合于帘式安全气囊10,从而实现支承辅助安全气囊40以 防止辅助安全气囊40向前方弯曲的功能,同时,还实现防止所述搭乘者 的头部夹进所述隔离空间45的功能。

辅助安全气囊40以及支承片50配置在比帘式安全气囊10的气体导 入部17靠向前方的位置。辅助安全气囊40的前端通过缝合结合于第一非 膨胀部13a。另外,支承片50设为一个,其末端通过缝合结合于辅助安全 气囊40的后端,其后端通过缝合结合于第二非膨胀部13b。

图7是图5的B-B线截面图。

参照图5以及图7,通过缝合结合两个柔软的板材而制造帘式安全气 囊10。即,帘式安全气囊10包括内壁12以及与内壁12结合的外壁14。 内壁12以及外壁14的尺寸和结构相同。将外壁14铺在地面上,并且将 内壁12铺在外壁14上重叠后,缝合内壁12和外壁14的边缘,从而完成 帘式安全气囊10。当气体流入帘式安全气囊10的内部而帘式安全气囊10 展开时,内壁12朝向车室内配置,而外壁14朝向前车门2以及后车门3 配置。即,由内壁12形成帘式安全气囊10的所述一侧面,由外壁14形 成帘式安全气囊10的另一侧面。

内壁12上形成有用于排出流入帘式安全气囊10的内部的气体的通气 孔11。通气孔11形成两个,并上下配置。辅助安全气囊40的上端遮挡上 侧的通气孔11并且与内壁12结合,下端遮挡下侧的通气孔11并且与内 壁12结合。只是,可以在内壁12上形成至少一个通气孔11。例如,通气 孔11可以在比第二非膨胀部13b靠向上端的位置只形成一个。如上所述, 当通气孔11在第二非膨胀部13b的上端仅形成一个时,辅助安全气囊40 的上端遮挡通气孔11,结合于内壁12,并与帘式安全气囊10的内部空间 连通,其下端结合于内壁12的下端,不会与帘式安全气囊10的内部空间 连通。

与帘式安全气囊10相同,辅助安全气囊40由两个柔软的板材制成。 辅助安全气囊40可以以与帘式安全气囊10相同的材质制成。辅助安全气 囊40包括与内壁12相对配置的第一片42以及边缘缝合在第一片42外围 上的第二片44。第二片44配置在与内壁12相反的一侧,朝向所述车室内。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的动作。

首先,一旦汽车1发生事故,则充气器20产生气体并进行喷射。充 气器20喷射的气体流入帘式安全气囊10内部,在帘式安全气囊10内沿 前后方向移动。

之后,由于向后方移动的气体,帘式安全气囊10的后方部膨胀。同 时,帘式安全气囊10前方部也膨胀。

在帘式安全气囊10内部向前方移动的气体在经由最靠近气体导入部 17配置的第三非膨胀部13c的上端以及下端之后,经由第二非膨胀部13b 的上端,继续向前方移动。

之后,经由第二非膨胀部13b的上端的气体中的一部分通过通气孔 11排出至帘式安全气囊10的外部,该被排出的气体通过辅助安全气囊40 的上端以及下端流入辅助安全气囊40内部,从而辅助安全气囊40开始膨 胀。

另外,经由第二非膨胀部13b的上端的气体中的剩余气体经由第一非 膨胀部13a的上端以及下端而流入帘式安全气囊10的前方,包括前方在 内的整个帘式安全气囊10充满气体。

辅助安全气囊40只有上端以及下端与帘式安全气囊10结合,因此, 辅助安全气囊40在膨胀时,中间部分从帘式安全气囊10分开,并向车室 内突出。即,辅助安全气囊40在与帘式安全气囊10之间形成隔离空间45, 同时向所述车室内突出,从而遮挡与所述驾驶座安全气囊之间的缝隙,或 者遮挡与所述副驾驶座安全气囊之间的缝隙。

另外,在辅助安全气囊40向所述车室内突出的过程中,支承片50 跟随辅助安全气囊40移动并被拉紧,从而支承辅助安全气囊40防止其向 前方弯曲。由此,即使搭乘者的头部加载于辅助安全气囊40,辅助安全气 囊40也不会向前方弯曲,因此,所述搭乘者的头部不会夹入所述驾驶座 安全气囊与帘式安全气囊10之间的缝隙,或者夹入所述副驾驶座安全气 囊与帘式安全气囊10之间的缝隙。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帘式安 全气囊、辅助安全气囊以及支承片的图。其中,对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 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详细说明,仅对区别点进行 说明。

参照图8,可以得知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与 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即,在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中,辅助安全气囊40 的前端结合于第一非膨胀部13a,支承片50的前端结合于辅助安全气囊 40的后端,后端结合于第二非膨胀部13b,但是,在本第二实施例中,辅 助安全气囊40的后端结合于第二非膨胀部13b,支承片50的前端结合于 第一非膨胀部13a,后端结合于辅助安全气囊40的前端。

另外,在本第二实施例中,辅助安全气囊40的上端与帘式安全气囊 10的内壁12结合,以便与帘式安全气囊10的内部连通,其下端结合于内 壁12的下端,以防止与帘式安全气囊10的内部连通。只是,与上述的第 一实施例相同,辅助安全气囊40的上端以及下端均可以结合于内壁12, 以便与帘式安全气囊10的内部连通。

图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帘式安 全气囊、辅助安全气囊以及支承片的图。其中,对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 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详细说明,仅对区别点进行 说明。

参照图9,可以得知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与 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即,在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中,支承片50设有 一个,但是,在本第三实施例中,支承片50设有两个,包括第一支承片 52和第二支承片54。

另外,在本第三实施例中,辅助安全气囊40配置在第一非膨胀部13a 与第二非膨胀部13b之间。另外,第一支承片52的前端结合于第一非膨 胀部13a,其后端结合于辅助安全气囊40的前端。另外,第二支承片54 的前端结合于辅助安全气囊40的后端,其后端结合于第二非膨胀部13b。

另外,在本第三实施例中,辅助安全气囊40的上端结合于帘式安全 气囊10的内壁12,以便与帘式安全气囊10的内部连通,其下端结合于内 壁12的下端,以便与帘式安全气囊10的内部不连通。只是,也可以与上 述的第一实施例相同,辅助安全气囊40的上端以及下端均结合于内壁12, 以便与帘式安全气囊10的内部连通。

如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中,在帘式安 全气囊10展开时,辅助安全气囊40膨胀,向车室内突出,支承片50支 承所述突出的辅助安全气囊40,因此,在汽车倾斜冲撞时,通过辅助安全 气囊40防止搭乘者的头部向前方移动,从而能够防止驾驶者的头部穿过 所述驾驶座安全气囊与帘式安全气囊10之间而撞到汽车1的构造物,或 者搭乘者的头部穿过副驾驶座安全气囊与帘式安全气囊10之间而撞到汽 车1的构造物。

能够理解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或必要的特征的情况 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以其他具体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因此应理解为, 以上所说明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是示例性的,并不是用于限定本实用新 型。应解释为,基于权利要求书体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应该基于 上述的详细说明来体现,基于权利要求书的含义和范围及其等同概念得出 的所有的变更或者变形方式均应该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收缩
  • QQ咨询

  •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 电话咨询

  • 0288631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