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及车辆(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号:CN201520658507.6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公开号:CN205010154U
  • 申请日期:20150828
  • 公开日期:20160203
专利名称: 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及车辆
专利名称(英文): Vehicle collision energy absorbing mechanism and vehicle
专利号: CN201520658507.6 申请时间: 20150828
公开号: CN205010154U 公开时间: 20160203
申请人: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地址: 071000 河北省石家庄市朝阳南大街2266号
发明人: 张娜伟; 张波涛
分类号: B60R19/20 主分类号: B60R19/20
代理机构: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6 代理人: 彭随丽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包括连接设于车身纵梁和防撞梁之间的溃缩组件,所述溃缩组件由若干个可依次嵌套于一起的溃缩部串接而成,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溃缩部其一上沿其周向设有多个弱化孔。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装设有该车辆碰撞吸能机构的车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能够在车辆碰撞时对碰撞力进行吸能缓冲,并避免损失其它车辆部件。
摘要(英文):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vehicle collision energy absorbing mechanism, and are connected with the body including between the anti-routedly assembly, the [...] assembly is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can be sequentially nested together [...] which are connected in series, in any two adjacent [...] a thereof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hole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weakened. The utility model also provides a fitting with the vehicle collision energy absorbing mechanism for a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vehicle collision energy absorbing mechanism, in a vehicle collision can be carried out when the impact force absorbing buffer, other vehicle components and to avoid losses.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一种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包括连接设于车身纵梁(2)和防撞梁(1)之间的溃缩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组件(3)由若干个可依次嵌套于一起的溃缩部串接而成,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溃缩部其一上,沿溃缩部的周向设有多个弱化孔(35)。

1.一种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包括连接设于车身纵梁(2)和防撞梁(1)之间的溃缩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组件(3)由若干个可依次嵌套于一起的溃缩部串接而成,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溃缩部其一上,沿溃缩部的周向设有多个弱化孔(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部为呈锥形的锥形溃缩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锥形溃缩单元的一端连接有等径溃缩单元,所述弱化孔(35)设置于锥形溃缩单元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溃缩组件(3)的两端分别固连有前安装板(4)和后安装板(5),所述前安装板(4)与车身纵梁(2)之间,以及所述后安装板(5)与防撞梁(1)之间均为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安装板(4)和后安装板(5)至少其一的边沿处形成有指向溃缩组件(3)一侧的翻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安装板(4)和后安装板(5)的边沿处均形成有翻边,所述后安装板(5)于前安装板(4)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前安装板(4)的翻边之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溃缩组件(3)在所述后安装板(5)的另一侧端面上固连有呈盒状的连接部(6),所述连接部(6)与车身纵梁(2)相套接,并在所述连接部(6)和车身纵梁(2)之间连接设有连接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穿设于所述连接部(6)和车身纵梁(2)上的连接螺栓(7)。

9.一种车辆,包括具有车身纵梁(2)的车身,在所述车身纵梁(2)的端部连接有防撞梁(1),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防撞梁(1)和车身纵梁(2)之间连接设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

PDF文件加载中,请耐心等待!
一种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包括连接设于车身纵梁(2)和防撞梁(1)之间的溃缩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组件(3)由若干个可依次嵌套于一起的溃缩部串接而成,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溃缩部其一上,沿溃缩部的周向设有多个弱化孔(35)。
原文:

1.一种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包括连接设于车身纵梁(2)和防撞梁(1)之间的溃缩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组件(3)由若干个可依次嵌套于一起的溃缩部串接而成,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溃缩部其一上,沿溃缩部的周向设有多个弱化孔(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部为呈锥形的锥形溃缩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锥形溃缩单元的一端连接有等径溃缩单元,所述弱化孔(35)设置于锥形溃缩单元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溃缩组件(3)的两端分别固连有前安装板(4)和后安装板(5),所述前安装板(4)与车身纵梁(2)之间,以及所述后安装板(5)与防撞梁(1)之间均为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安装板(4)和后安装板(5)至少其一的边沿处形成有指向溃缩组件(3)一侧的翻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安装板(4)和后安装板(5)的边沿处均形成有翻边,所述后安装板(5)于前安装板(4)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前安装板(4)的翻边之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溃缩组件(3)在所述后安装板(5)的另一侧端面上固连有呈盒状的连接部(6),所述连接部(6)与车身纵梁(2)相套接,并在所述连接部(6)和车身纵梁(2)之间连接设有连接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穿设于所述连接部(6)和车身纵梁(2)上的连接螺栓(7)。

9.一种车辆,包括具有车身纵梁(2)的车身,在所述车身纵梁(2)的端部连接有防撞梁(1),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防撞梁(1)和车身纵梁(2)之间连接设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

翻译:
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碰撞吸能机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装设有该车辆碰撞吸能机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车辆上安装于防撞梁和车身纵梁之间的吸能盒多采用整体溃缩的方式,即在碰撞过程中整个吸能盒结构同时在其轴向方向上进行堆叠,可实现对碰撞力的吸收和缓冲。但这种溃缩方式会造成吸能盒溃缩距离的缩短,影响吸能盒的缓冲效果。而且由于吸能盒溃缩堆叠过程的不可控性,也容易对周边的零部件造成损伤,从而会增加车辆维修成本和维修工时。此外,现有的吸能盒由于多为于防撞梁一体安装,一旦发生事故,无论大小,都需要防撞梁和吸能盒一起更换,这也难以避免的造成了维修成本的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碰撞吸能机构,以能够在车辆碰撞时对碰撞力进行吸能缓冲,并避免损失其它车辆部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包括连接设于车身纵梁和防撞梁之间的溃缩组件,所述溃缩组件由若干个可依次嵌套于一起的溃缩部串接而成,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溃缩部其一上,沿溃缩部的周向设有多个弱化孔。

进一步的,所述溃缩部为呈锥形的锥形溃缩单元。

进一步的,在所述锥形溃缩单元的一端连接有等径溃缩单元,所述弱化孔设置于锥形溃缩单元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溃缩组件的两端分别固连有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所述前安装板与车身纵梁之间,以及所述后安装板与防撞梁之间均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至少其一的边沿处形成有指向溃缩组件一侧的翻边。

进一步的,在所述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的边沿处均形成有翻边,所述后安装板于前安装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前安装板的翻边之内。

进一步的,相对于所述溃缩组件在所述后安装板的另一侧端面上固连有呈盒状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车身纵梁相套接,并在所述连接部和车身纵梁之间连接设有连接件。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穿设于所述连接部和车身纵梁上的连接螺栓。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使连接于防撞梁和车身纵梁之间的溃缩组件由若干个可依次嵌套于一起的溃缩部串接而成,并且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溃缩部其一上设有弱化孔,在碰撞发生时,溃缩组件可进行逐个嵌套的可控溃缩,从而能够在进行溃缩吸能的基础上,避免溃缩组件的不可控变形而对周围车辆部件造成损伤。

(2)锥形溃缩单元能够实现溃缩部的逐个嵌套式溃缩,设置等径溃缩单元可进一步减小溃缩组件溃缩变形的不可控性。

(3)设置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可便于对溃缩组件进行单独更换,以降低维修成本。

(4)设置翻边以及使后安装板于前安装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前安装板的翻边之内,均可进一步减小溃缩组件变形对周围车辆部件造成的影响。

(5)后安装板上设置于车身纵梁套接的连接部,可便于后安装板与车身纵梁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具有车身纵梁的车身,在所述车身纵梁的端部连接有防撞梁,于所述防撞梁和车身纵梁之间连接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和车辆碰撞吸能机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的装配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前安装板的结构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后安装板的结构简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溃缩组件的结构简图;

图6为图1中A-A面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防撞梁,2-车身纵梁,3-溃缩组件,4-前安装板,5-后安装板,6-连接部,7-连接螺栓,8-螺栓,31-第一锥形溃缩单元,32-第一等径溃缩单元,33-第二锥形溃缩单元,34-第二等径溃缩单元,35-弱化孔,41-前安装板翻边,51-后安装板翻边,61-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碰撞吸能机构,其包括连接设于车身纵梁和防撞梁之间的溃缩组件,所述溃缩组件由若干个可依次嵌套于一起的溃缩部串接而成,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溃缩部其一上沿其周向设有多个弱化孔。该车辆碰撞吸能机构,通过使连接于防撞梁和车身纵梁之间的溃缩组件由若干个可依次嵌套于一起的溃缩部串接而成,并且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溃缩部其一上设有弱化孔。在碰撞发生时,溃缩组件可进行逐个嵌套的可控溃缩,以能够在进行溃缩吸能的基础上,避免溃缩组件的不可控变形对周围车辆部件造成损伤。

基于如上的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中所示,其中为便于溃缩组件3在防撞梁1和车身纵梁2之间的连接,在溃缩组件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前安装板4和后安装板5。前安装板4与防撞梁1可拆卸连接,后安装板5则与车身纵梁2可拆卸连接。

前安装板4的结构如图3所示,在前安装板4上形成有通孔,以使得前安装板4经由螺栓8连接于防撞梁1上。为便于螺栓8的安装,在前安装板4上对应于各通孔的部位可设置凸焊螺母,而在防撞梁1上对应于各螺栓8的安装处也可形成有凹槽,以为安装工具提供操作空间。本实施例中在前安装板4的边沿还形成有前安装板翻边41,当前安装板4与溃缩组件3相连时,前安装板翻边41指向溃缩组件3的一侧。

后安装板5的结构如图4中所示,在后安装板5的边沿也设置有后安装板翻边51,后安装板翻边51同样指向溃缩组件3的一侧,而在后安装板5的一侧端面上还连接有呈盒状的连接部6,连接部6可与车身纵梁2之间进行套接,并可由设于后安装板5与车身纵梁2之间的连接件实现后安装板5和车身纵梁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在连接部6上设置有连接孔61,而上述的连接件可为穿设于后安装板5和车身纵梁2之间的连接螺栓7。当然除了连接螺栓7,连接件也可采用销轴或销钉等其它结构。

本实施例中除了如上所述的在前安装板4和后安装板5的边沿均设置翻边结构,当然也可只在前安装板4和后安装板5其一上设置有翻边。而当前安装板4和后安装板5上均设置有翻边,且前安装板4和后安装板5连接于溃缩部件3的两端时,本实施例中也使得后安装板5于前安装板4上的投影位于前安装板4上的前安装板翻边41之内。由此可在溃缩组件3发生溃缩,而使得前安装板4和后安装板5接触时,后安装板5可插入前安装板4中,以对溃缩组件的变形3进行限制。

溃缩组件3的结构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构成溃缩组件3的溃缩部由呈锥形的锥形溃缩单元,以及连接于锥形溃缩单元一端的等径溃缩单元组成,各溃缩部之间通过相邻的等径溃缩单元和锥形溃缩单元进行连接,由此可实现各溃缩部的逐个嵌套,而前述的弱化孔则设置在锥形溃缩单元上。为便于表述,各锥形溃缩单元和等径溃缩单元分别称之为第一锥形溃缩单元31、第一等径溃缩单元32、第二锥形溃缩单元33和第二等径溃缩单元34,其中在第一锥形溃缩单元31和第二锥形溃缩单元33上设有弱化孔35,第二锥形溃缩单元33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一锥形溃缩单元31,且此时溃缩部的数量仅为示例性表述之用,实际设计中溃缩部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自由选取。当然,除了由锥形溃缩单元和等径溃缩单元构成,本实施例中也可使溃缩部仅为呈锥形的锥形溃缩单元,各锥形溃缩单元相串接组成溃缩组件3,并在任意相邻的两个锥形溃缩单元其一上设置弱化孔35。亦或者本实施例中也可使溃缩部仅为等径结构,而使得整个溃缩组件3呈台阶状。

以由锥形溃缩单元和等径溃缩单元构成的溃缩部为例,溃缩组件3的溃缩过程如图6中所示,当防撞梁1受到外界撞击时,第二锥形溃缩单元33会溃缩变形进入第二等径溃缩区34中,第一等径溃缩区32会进入第二锥形溃缩单元33和第二等径溃缩单元围成的空间中,第一锥形溃缩单元31则会溃缩变形进入第一等径溃缩单元32中。在整个溃缩过程中,第一锥形溃缩单元31和第二锥形溃缩单元33为主溃缩区,第一等径溃缩单元32和第二等径溃缩单元34也会发生变形吸收碰撞能量。由于碰撞过程中,各溃缩单元为逐个嵌套在一起,因而堆叠的溃缩部不占用整个溃缩距离,堆叠的溃缩部也会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由于前安装板4和后安装板5上的翻边结构,以及后安装板5能够插入前安装板4的前安装板翻边41之内,也能够对堆叠的溃缩组件3的变形进行限制,从而避免对周围的车辆部件造成影响。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其包括具有车身纵梁的车身,在车身纵梁的端部连接有防撞梁,于防撞梁和车身纵梁之间连接设有如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通过在防撞梁和车身纵梁之间设置如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碰撞吸能机构,能够对碰撞能量进行更好的吸收及缓冲,而且也能够避免车辆碰撞吸能机构溃缩变形时对其它车辆部件造成损失,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收缩
  • QQ咨询

  •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 电话咨询

  • 0288631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