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 | ||
专利名称(英文): | |||
专利号: | CN201620212751.4 | 申请时间: | 20160318 |
公开号: | CN205396203U | 公开时间: | 20160727 |
申请人: | 上海蒂森克虏伯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
申请地址: | 201206 上海市浦东新区申江路1900号 | ||
发明人: | 麦克斯·奥德利; 薛政杰; 胡俊辉 | ||
分类号: | B62D1/19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代理机构: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姝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包括上支架和分别安装在所述上支架的左右两侧的两个滑靴,所述滑靴与所述上支架一体成型,所述滑靴为横截面是四边形的块状结构,所述滑靴包括前侧边、后侧边、左侧边和右侧边,所述后侧边与所述上支架之间开设有一条第一通槽,所述左侧边和所述右侧边与所述上支架之间沿碰撞方向各开设有一条弱化槽。由于滑靴的后侧边与上支架之间开设有第一通槽,左右侧边与上支架之间沿碰撞方向开设有弱化槽。当碰撞吸能组件受到碰撞时,弱化槽被撕裂,滑靴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不变,上支架被撞出。因此,溃缩力的大小仅由弱化槽来决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溃缩力的大小更容易被控制。 | ||
摘要(英文): |
1.一种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包括上支架和分别安装在所述上支架的左右两侧的 两个滑靴,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靴与所述上支架一体成型,所述滑靴为横截面是四边形的块 状结构,所述滑靴包括前侧边、后侧边、左侧边和右侧边,所述后侧边与所述上支架之间开 设有一条第一通槽,所述左侧边和所述右侧边与所述上支架之间沿碰撞方向各开设有一条 弱化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弱化槽的深度尺寸小于所述 滑靴的厚度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槽的深度尺寸等于所 述滑靴的厚度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靴的所述前侧边与所述上 支架的上边缘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靴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 第一通槽沿左右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弱化槽的横截面为V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弱化槽的横截面为U型。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靴的所述左侧边 和所述右侧边与所述上支架之间沿碰撞方向各开设有一条第二通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槽与所述第一通槽相 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槽位于所述左侧边 和所述右侧边上靠近所述前侧边的一端。
1.一种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包括上支架和分别安装在所述上支架的左右两侧的 两个滑靴,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靴与所述上支架一体成型,所述滑靴为横截面是四边形的块 状结构,所述滑靴包括前侧边、后侧边、左侧边和右侧边,所述后侧边与所述上支架之间开 设有一条第一通槽,所述左侧边和所述右侧边与所述上支架之间沿碰撞方向各开设有一条 弱化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弱化槽的深度尺寸小于所述 滑靴的厚度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槽的深度尺寸等于所 述滑靴的厚度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靴的所述前侧边与所述上 支架的上边缘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靴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 第一通槽沿左右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弱化槽的横截面为V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弱化槽的横截面为U型。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靴的所述左侧边 和所述右侧边与所述上支架之间沿碰撞方向各开设有一条第二通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槽与所述第一通槽相 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碰撞吸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槽位于所述左侧边 和所述右侧边上靠近所述前侧边的一端。
翻译: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向管柱,尤其涉及一种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通常包括上支架和两个滑靴,两个滑靴分别插入 到上支架的左右两个U型凹槽中,然后滑靴通过铆压变形后与上支架过盈配合,滑靴通过螺 栓与CCB连接,CCB为转向系统的主要承载件。当碰撞吸能组件受到碰撞力时,滑靴保持在原 来的位置不变,上支架被撞出。滑靴与上支架分离,滑靴产生溃缩力。
对于碰撞吸能组件来说,由于滑靴铆压到上支架中,滑靴与上支架连接处是过盈 配合,并且滑靴的铆压工艺比较复杂。而配合公差和铆压工艺均影响到溃缩力的大小,因此 决定溃缩力的因素较为复杂,溃缩力的大小不容易控制。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溃缩力的大小更容易控制的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溃缩力的大小更容易控制 的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包括上支架和分别安 装在所述上支架的左右两侧的两个滑靴,所述滑靴与所述上支架一体成型,所述滑靴为横 截面是四边形的块状结构,所述滑靴包括前侧边、后侧边、左侧边和右侧边,所述后侧边与 所述上支架之间开设有一条第一通槽,所述左侧边和所述右侧边与所述上支架之间沿碰撞 方向各开设有一条弱化槽。
进一步地,所述弱化槽的深度尺寸小于所述滑靴的厚度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槽的深度尺寸等于所述滑靴的厚度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滑靴的所述前侧边与所述上支架的上边缘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滑靴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第一通槽沿左右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弱化槽的横截面为V型。
进一步地,所述弱化槽的横截面为U型。
进一步地,所述滑靴的所述左侧边和所述右侧边与所述上支架之间沿碰撞方向各 开设有一条第二通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槽与所述第一通槽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槽位于所述左侧边和所述右侧边上靠近所述前侧边的一 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滑靴的后侧边与上支架之间开设有第一通槽,左右侧边与上支架之间沿碰撞 方向开设有弱化槽。当碰撞吸能组件受到碰撞时,弱化槽被撕裂,滑靴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不 变,上支架被撞出。因此,溃缩力的大小仅由弱化槽来决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溃缩力的大小 更容易被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碰撞前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碰撞后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碰撞前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3中A-A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上支架2-滑靴3-第一通槽
4-弱化槽5-第二通槽21-前侧边
22-后侧边23-左侧边24-右侧边
25-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转向管柱的碰撞吸能组件,包括上支架1和分别安装在上支架1的左 右两侧的两个滑靴2,滑靴2与上支架1一体成型,滑靴2为横截面是四边形的块状结构。如图 3-4所示,滑靴2包括前侧边21、后侧边22、左侧边23和右侧边24,后侧边22与上支架1之间开 设有一条第一通槽3,左侧边23和右侧边24与上支架1之间沿碰撞方向各开设有一条弱化槽 4。
其中,图2中空心箭头所指的方向为碰撞方向,该方向与上支架1的左右方向相互 垂直。如图3所示,图3中的水平方向为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为碰撞方向。后侧边22位于远离 上支架1的上边缘的一侧,前侧边21位于接近上支架1的上边缘的一侧,或者与上支架1的上 边缘重合。滑靴2的中心开设有安装孔25,安装孔25用于与CCB通过螺栓连接。因此,如图2所 示,碰撞后滑靴2仍留在原位,而上支架1被撞出。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滑靴2的后侧边22与上支架1之间开设有第一通槽3,左侧边23 和右侧边24与上支架1之间沿碰撞方向开设有弱化槽4。当碰撞吸能组件受到碰撞时,由于 弱化槽4相比于周围其他结构,承受碰撞力的强度更低,弱化槽4更容易被破坏,弱化槽4在 碰撞力的作用下被撕裂,滑靴2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不变,上支架1被撞出。在整个碰撞的过程 中,溃缩力的大小仅由弱化槽4来决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溃缩力的大小更容易被控制。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通槽3的深度尺寸等于滑靴2的厚度尺寸。第一通槽3 使得滑靴2的后侧边22与上支架1完全分离。如果后侧边22与上支架1连为一体,碰撞时后侧 边22与上支架1之间的连接部分将对滑靴2和上支架1之间的分离产生较大的阻碍,甚至造 成滑靴2与上支架1之间不能分离的情况,影响了碰撞吸能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弱化槽4的深度尺寸小于滑靴2的厚度尺寸。弱化槽4一方 面起到了连接滑靴2与上支架1的作用,使得滑靴2与上支架1连为一体;另一方面,弱化槽4 弱化了滑靴2与上支架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由于弱化槽4的延伸方向正好与碰撞方向相同, 当碰撞吸能组件受到碰撞力时,滑靴2与上支架1之间沿弱化槽4被撕裂,实现了滑靴2与上 支架1之间的分离。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滑靴2的前侧边21与上支架1的上边缘重合,弱化槽4的上 端位于前侧边21的两端部。由于前侧边21位于最接近碰撞力的方向,因此当碰撞吸能系统 受到碰撞力时,前侧边21的左右两端最先被撕裂。
较佳地,滑靴2的前侧边21还可以不与上支架1的上边缘重合。例如:可以向下平 移,这样可以缩短弱化槽4的长度,弱化槽4的长度越短,溃缩力就越小。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滑靴2的横截面为矩形,左侧边23与后侧边24相互平行, 前侧边21与后侧边22相互平行,并且左侧边23(或右侧边24)与前侧边21(或后侧边22)相互 垂直。第一通槽3沿左右方向(即图3中的水平方向)延伸。
优选地,如图4所示,弱化槽4的横截面为V型。V型结构的溃缩力较小,有利于弱化 槽4被撕裂。
较佳地,当需要的溃缩力较大时,弱化槽4的横截面还可以为U型。溃缩力的大小取 决于弱化槽4的形状、长度、深度和宽度等因素。实际应用中,根据所需溃缩力的大小,通过 实验来选取合适的形状和尺寸。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滑靴2的左侧边23和右侧边24与上支架1之间沿碰撞方向 各开设有一条第二通槽5,第二通槽5与第一通槽3相通。
由于第二通槽5也位于左侧边23和右侧边24上,第二通槽5的长度的调节,能够起 到调节弱化槽4的长度的作用。第二通槽5越长,弱化槽4的长度就越短,溃缩力就越小。反 之,第二通槽5越短,弱化槽4的长度就越长,溃缩力就越大。
优选地,也可以没有第二通槽5,左侧边23和右侧边24上仅有弱化槽4,通过调节滑 靴2的左侧边23和右侧边24的长度来调节弱化槽4的长度。
较佳地,第二通槽5还可以位于左侧边23和右侧边24上靠近前侧边21的一端。例 如:前侧边21仍然与上支架1的上边缘重合,第二通槽5位于前侧边21的左右两端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溃缩力大小容易控制;
2、上支架与滑靴一体成型,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 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 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