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车载应急救生圈 | ||
专利名称(英文): | A vehicle-mounted emergency buoy | ||
专利号: | CN201510152539.3 | 申请时间: | 20150402 |
公开号: | CN104691722A | 公开时间: | 20150610 |
申请人: | 贵州大学 | ||
申请地址: | 550025 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花溪北校区科技处 | ||
发明人: | 曹博; 罗卫东; 贾亮; 王建美; 马秀勤 | ||
分类号: | B63C9/18; B60R21/02 | 主分类号: | B63C9/18 |
代理机构: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吴无惧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载应急救生圈,包括结构件(3),结构件(3)上端面开有孔,孔内为充气按钮(1),充气按钮(1)与撞针(8)相连,充气按钮(1)下端还设置有弹簧(2),撞针(8)下方依次为火帽(7)和引信(6),引信(6)与点火室(5)连接,点火室(5)内装有点火剂,点火室(5)与反应腔相通,反应腔内填充有气体生成物质(4),反应腔两侧与气囊(9)连通。本发明可放在车内储物盒中,或将外壳与车门或车座设计为一体将装置隐藏放置在车内;使用时再取出。本发明解决了实心救生圈不便于携带与车载以及现有充气救生圈需要借助充气工具充气,导致在汽车落水等紧急情况下不能用于逃生等问题。 | ||
摘要(英文): |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vehicle-mounted emergency life buoy, including structural member (3), structural member (3) is provided with a hole opened on the top end of the, hole of the button (1), pneumatic button (1) and the striker (8) is connected, inflatable button (1) is also provided with a spring at the lower end (2), the firing pin (8) is provided in the lower part (7) and fuse (6), a fuze (6) and the priming chamber (5) is connected, the priming chamber (5) is filled with igniter, point the ignition chamber (5) is communicated with a reaction chamber, the reaction chamber filled with a gas generating material (4), and the two sides of the reaction chamber (9) is connected. The invention can be placed in the car in the storage box, or the outer casing and the door or saddle is designed to be a hidden the device is placed in the vehicle; when in use and then taken out. The invention solves the problems that the solid not convenient for carrying and vehicle and to existing inflatable buoy inflated by means of inflation tool, resulting in under emergency situations such as automobile drowning can not be used for escape and the like. |
1.一种车载应急救生圈,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件(3),结构件(3)上端面开有孔,孔内为充气按钮(1),充气按钮(1)与撞针(8)相连,充气按钮(1)下端还设置有弹簧(2),撞针(8)下方依次为火帽(7)和引信(6),引信(6)与点火室(5)连接,点火室(5)内装有点火剂,点火室(5)与反应腔相通,反应腔内填充有气体生成物质(4),反应腔两侧与气囊(9)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应急救生圈,其特征在于:结构件(3)两侧面有凹槽,并配置有外壳(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应急救生圈,其特征在于:充气按钮(1)顶端低于结构件(3)上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应急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气体生成物质(4)主要由叠氮化钠和硝酸铵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应急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气囊(9)的材质为聚酞胺织物,外表面包裹有密封材料。
1.一种车载应急救生圈,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件(3),结构件(3)上端面开有孔,孔内为充气按钮(1),充气按钮(1)与撞针(8)相连,充气按钮(1)下端还设置有弹簧(2),撞针(8)下方依次为火帽(7)和引信(6),引信(6)与点火室(5)连接,点火室(5)内装有点火剂,点火室(5)与反应腔相通,反应腔内填充有气体生成物质(4),反应腔两侧与气囊(9)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应急救生圈,其特征在于:结构件(3)两侧面有凹槽,并配置有外壳(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应急救生圈,其特征在于:充气按钮(1)顶端低于结构件(3)上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应急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气体生成物质(4)主要由叠氮化钠和硝酸铵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应急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气囊(9)的材质为聚酞胺织物,外表面包裹有密封材料。
翻译: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应急救生圈,尤其是一种带有气体生成装置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充满气的救生圈。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救生设备的一种主要器材,一般分为充气式救生圈与实心救生圈两种。目前充气式救生圈不具备自动充气功能,紧急情况下来不及充气;实心救生圈占用很大的空间,不具备车载的条件。
人们乘车或驾车外出如果遇到汽车落水的情况,很难找到救生圈等救生工具逃生。因此,发明一种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充气的救生圈,便于人们及时弃车逃生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实心救生圈不便于车载,充气式救生圈不能独立快速自动充气等问题,提供一种可快速自动充气同时方便车载携带的救生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载应急救生圈,包括作为骨架的结构件,结构件上端面开有孔,孔内为充气按钮,充气按钮与撞针相连,充气按钮下端还设置有弹簧,撞针下方依次为火帽和引信,引信与点火室连接,点火室内装有点火剂,点火室与反应腔相通,反应腔内填充有气体生成物质,反应腔两侧与气囊连通。
从结构上看,本发明主要由充气按钮、点火装置、气体生成物质、气囊、壳体等组成。点火装置包括撞针、火帽、引信、点火剂,撞针与充气按钮相连。其作用原理是:按下充气按钮,撞针与火帽接触通过引信点火装置点火,点火剂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生成物质生成大量的氮气,生成的气体使气囊迅速膨胀充满气体。
充气按钮顶端低于结构件上端面,即充气按钮嵌入式安装,防止了误按充气按钮。
充气按钮与弹簧接触,弹簧起充气按钮回位的作用,防止充气按钮及撞针下移触发点火。
结构件两侧面有凹槽,便于气囊收缩后放置。结构件还配置有外壳,方便收纳携带于车厢中。
气体生成物质主要由叠氮化钠和硝酸铵组成。
气囊由防裂性能好的聚酞胺织物制成,气囊外表面涂有密封材料起密封作用,密封材料可以选择如聚苯乙烯之类的物质。
本发明不充气时被压缩放在外壳内,需要使用时只需要拔出外壳,并按下充气按钮,即可将气体生成物质激活,使之迅速生成无害气体填充气囊形成救生圈。
本发明使用时拿掉外壳,按下充气按钮,压缩弹簧,撞针下移与火帽接触,引燃引信进而引爆点火剂,点火剂生成物携带热量流向气体生成物质使其迅速分解产生氮气并充满气囊,整个过程快速简单,适用于遇险等紧急情况。
本发明的优势体现在不使用的时候体积较小可以放在车内,使用的时候不需要借助其它充气装置就可以迅速充气,便于逃生。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汽车携带安装,由于占用体积较小且轻便,也可作为其它场合的救生工具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原理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充满气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外壳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结构件示意图。
图中各数字标记的含义为:1.充气按钮,2.弹簧,3.结构件,4.气体生成物质,5.点火室,6.引信,7.火帽,8.撞针,9.气囊,10.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车载应急救生圈包括作为各部件固定骨架的方形结构件3,结构件3两侧面有凹槽,结构件3上端面开有圆孔,圆孔内为充气按钮1,充气按钮1顶端低于结构件3上端面,充气按钮1与撞针8相连,充气按钮1下端还设置有弹簧2,撞针8下方依次为火帽7和引信6,引信6与点火室5连接,点火室5内装有点火剂,点火剂选用火药粉,点火室5与反应腔相通,反应腔内填充有气体生成物质4,气体生成物质4主要由叠氮化钠和硝酸铵组成,反应腔两侧与气囊9连通,气囊9的材质为聚酞胺织物,外表面包裹(涂覆)密封胶(聚苯乙烯涂层)。
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将结构件3拔出外壳10,按下充气按钮1,压缩弹簧2,撞针8下移与火帽7接触,引燃引信6进而引爆点火剂,点火剂生成物携带热量流向气体生成物质4使其迅速分解产生氮气并充满气囊9形成救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