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工装 | ||
专利名称(英文): | Front trim mounting bracket positioning tool | ||
专利号: | CN201620131247.1 | 申请时间: | 20160222 |
公开号: | CN205393875U | 公开时间: | 20160727 |
申请人: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申请地址: | 230051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花园大道23号 | ||
发明人: | 朱正球; 刘霞; 常圣; 徐梦龙; 许华涛; 刘建 | ||
分类号: | B23K37/04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代理机构: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鲍文娟; 金凯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涉及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工装。包括水平方向设置的横梁,横梁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第一纵梁、第二纵梁与横梁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横梁的两端还分别设有铅垂方向布置的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的间距与前挡上横梁的宽度相吻合,横梁的上平面设有用来支撑前挡上横梁的定位卡,横梁的侧部设有多个用来定位前顶内饰安装支架位置的挡板。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定位卡及第一立柱、第二立柱来定位前挡上横梁,通过挡板来定位前顶内饰安装支架的焊接位置,该工装使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可以在带弧度的前挡上横梁上精确定位,焊接位置精准,减少了返工率,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 ||
摘要(英文): |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front interior mounting bracket positioning fixture. The beam comprises a horizontal direction,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two ends of the beam and the longitudinal beam 1st 2nd longitudinal beam, a longitudinal beam 1st, 2nd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cross beam is in the same horizontal plane, the two ends respectively of the beam is provided with a vertical direction of the upright post and the 1st 2nd column, between the column and the 1st 2nd column of the spacing and the front block is matched with the width of the beam, the upper plane of the beam used for supporting the front block is provided on the positioning of the beam,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the side of the beam used for positioning the front trim mounting bracket position of the baffle plate. By the above-mentioned technical scheme, the positioning of the utility model, the upright post and 1st, 2nd column to position the front of the upper beam, to position the front by the baffle plate, the welding position of the interior mounting bracket, the mounting bracket of the fixture the front interior with radian can be of the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he cross beam on the front windshield, the welding position is accurate, the rework rate is reduced, guaranteeing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improved. |
1.一种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方向设置的横梁(1),横梁(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纵梁(2)和第二纵梁(3),所述的第一纵梁(2)、第二纵梁(3)与横梁(1)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所述横梁(1)的两端还分别设有铅垂方向布置的第一立柱(4)与第二立柱(5),所述第一立柱(4)与第二立柱(5)之间的间距与前挡上横梁(100)的宽度相吻合,所述横梁(1)的上平面设有用来支撑前挡上横梁(100)的定位卡(6),所述横梁(1)的侧部设有多个用来定位前顶内饰安装支架(200)位置的挡板(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卡(6)为开口朝上的U型卡,所述的定位卡(6)设置三个,其中两侧的定位卡(6)分别通过第三立柱(8)固定在横梁(1)上,中间的定位卡(6)直接固定在横梁(1)上且该定位卡(6)处在横梁(1)的中间位置,前挡上横梁(100)直接卡合在定位卡(6)的U形槽中,且前挡上横梁(100)的两端分别由第一立柱(4)与第二立柱(5)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板(7)通过第四立柱(9)固定在横梁(1)的侧部,所述的挡板(7)呈L形,挡板(7)位于水平方向的板面与第四立柱(9)的上端面固定,挡板(7)位于铅垂方向的板面与前顶内饰安装支架(200)的端部相抵靠,所述第四立柱(9)的上端面为倾斜面,其倾斜角度与前顶内饰安装支架(200)的倾斜角度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板(7)设置六个,六个挡板(7)分成两组对称设置在横梁(1)中间位置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4)与第二立柱(5)的顶端分别设有封板(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立柱(4)与第一纵梁(2)之间设有连接两者的第一斜撑(11),所述的第二立柱(5)与第二纵梁(3)之间设有连接两者的第二斜撑(12)。
1.一种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方向设置的横梁(1),横梁(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纵梁(2)和第二纵梁(3),所述的第一纵梁(2)、第二纵梁(3)与横梁(1)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所述横梁(1)的两端还分别设有铅垂方向布置的第一立柱(4)与第二立柱(5),所述第一立柱(4)与第二立柱(5)之间的间距与前挡上横梁(100)的宽度相吻合,所述横梁(1)的上平面设有用来支撑前挡上横梁(100)的定位卡(6),所述横梁(1)的侧部设有多个用来定位前顶内饰安装支架(200)位置的挡板(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卡(6)为开口朝上的U型卡,所述的定位卡(6)设置三个,其中两侧的定位卡(6)分别通过第三立柱(8)固定在横梁(1)上,中间的定位卡(6)直接固定在横梁(1)上且该定位卡(6)处在横梁(1)的中间位置,前挡上横梁(100)直接卡合在定位卡(6)的U形槽中,且前挡上横梁(100)的两端分别由第一立柱(4)与第二立柱(5)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板(7)通过第四立柱(9)固定在横梁(1)的侧部,所述的挡板(7)呈L形,挡板(7)位于水平方向的板面与第四立柱(9)的上端面固定,挡板(7)位于铅垂方向的板面与前顶内饰安装支架(200)的端部相抵靠,所述第四立柱(9)的上端面为倾斜面,其倾斜角度与前顶内饰安装支架(200)的倾斜角度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板(7)设置六个,六个挡板(7)分成两组对称设置在横梁(1)中间位置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4)与第二立柱(5)的顶端分别设有封板(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立柱(4)与第一纵梁(2)之间设有连接两者的第一斜撑(11),所述的第二立柱(5)与第二纵梁(3)之间设有连接两者的第二斜撑(12)。
翻译: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工装。
背景技术
目前,高档豪华客车的前顶弧度较大,焊装车间在焊接前顶内饰安装支架时存在以下问题:(1)焊接定位难度大;(2)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前后竖直方向均不在同一平面上,操作人员靠卷尺等其他测量工具现场测量定位难度大、精度低。上述问题导致后续总装车间在前顶内饰安装时返工,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周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工装,该定位工装可以对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实现精准定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水平方向设置的横梁,横梁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的第一纵梁、第二纵梁与横梁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所述横梁的两端还分别设有铅垂方向布置的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的间距与前挡上横梁的宽度相吻合,所述横梁的上平面设有用来支撑前挡上横梁的定位卡,所述横梁的侧部设有多个用来定位前顶内饰安装支架位置的挡板。
所述的定位卡为开口朝上的U型卡,所述的定位卡设置三个,其中两侧的定位卡分别通过第三立柱固定在横梁上,中间的定位卡直接固定在横梁上且该定位卡处在横梁的中间位置,前挡上横梁直接卡合在定位卡的U形槽中,且前挡上横梁的两端分别由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定位。
所述的挡板通过第四立柱固定在横梁的侧部,所述的挡板呈L形,挡板位于水平方向的板面与第四立柱的上端面固定,挡板位于铅垂方向的板面与前顶内饰安装支架的端部相抵靠,所述第四立柱的上端面为倾斜面,其倾斜角度与前顶内饰安装支架的倾斜角度一致。
所述的挡板设置六个,六个挡板分成两组对称设置在横梁中间位置的两侧。
所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的顶端分别设有封板。
所述的第一立柱与第一纵梁之间设有连接两者的第一斜撑,所述的第二立柱与第二纵梁之间设有连接两者的第二斜撑。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定位卡及第一立柱、第二立柱来定位前挡上横梁,通过挡板来定位前顶内饰安装支架的焊接位置,该工装使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可以在带弧度的前挡上横梁上精确定位,焊接位置精准,减少了返工率,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的一种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工装,包括水平方向设置的横梁1,横梁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纵梁2和第二纵梁3,第一纵梁2、第二纵梁3与横梁1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横梁1的两端还分别设有铅垂方向布置的第一立柱4与第二立柱5,第一立柱4与第二立柱5之间的间距与前挡上横梁100的宽度相吻合,横梁1的上平面设有用来支撑前挡上横梁100的定位卡6,横梁1的侧部设有多个用来定位前顶内饰安装支架200位置的挡板7。具体地说,即横梁1、第一纵梁2及第二纵梁3组成一个工字型的底座,第一立柱4、第二立柱5设置在横梁的两端且垂直固定在第一纵梁2、第二纵梁3上,定位卡6及第一立柱4、第二立柱5用来固定前挡上横梁,前挡上横梁100位置固定后,根据挡板7的位置定位前顶内饰安装支架200的焊接位置。
进一步的,定位卡6为开口朝上的U型卡,定位卡6设置三个,其中两侧的定位卡6分别通过第三立柱8固定在横梁1上,中间的定位卡6直接固定在横梁1上且该定位卡6处在横梁1的中间位置,前挡上横梁100直接卡合在定位卡6的U形槽中,且前挡上横梁100的两端分别由第一立柱4与第二立柱5定位。前挡上横梁1为矩形管结构,装配时直接将矩形管卡入定位卡6中,再通过调整前挡上横梁两端与第一立柱4、第二立柱5的位置,使前挡上横梁100居中放置。
进一步的,挡板7通过第四立柱9固定在横梁1的侧部,挡板7呈L形,挡板7位于水平方向的板面与第四立柱9的上端面固定,挡板7位于铅垂方向的板面与前顶内饰安装支架200的端部相抵靠,第四立柱9的上端面为倾斜面,其倾斜角度与前顶内饰安装支架200的倾斜角度一致,也就是挡板7水平方向的板面在焊接后也是倾斜的。第四立柱9的高度根据前挡上横梁100的弧度设置成不同的高度,弧度大的地方第四立柱的高度就相对高些,弧度低的地方第四立柱的高度就相对低些,根据前挡上横梁100的弧度来看,也就是第四立柱9的高度及倾斜角度是由两端向中间递减的。
进一步的,挡板7设置六个,六个挡板7分成两组对称设置在横梁1中间位置的两侧。也就是挡板7分别对称设置在中间定位卡的两侧。
进一步的,第一立柱4与第二立柱5的顶端分别设有封板10。
进一步的,第一立柱4与第一纵梁2之间设有连接两者的第一斜撑11,第二立柱5与第二纵梁3之间设有连接两者的第二斜撑12。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先将前挡上横梁100放置在定位卡6中,再调整前挡上横梁100两端与第一立柱4、第二立柱5的位置,使前挡上横梁100居中设置,将前顶内饰安装支架200放置到工装上的相应位置,并调整前顶内饰安装支架200使其端部紧靠挡板7的竖直板面,最后进行焊接,将前顶内饰安装支架200焊接到前挡上横梁100上。前顶内饰安装支架200也是L形的直角板,其水平板面及垂直板面直接贴附在前挡上横梁上,端部由挡板7进行限位,这样前顶内饰安装支架200的焊接位置被固定,提高了焊接精度,减少了返工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工装主体为一般焊接材料,结构简单,容易焊接;2)定位卡通过三点定位前挡上横梁位置,定位简单;3)挡板可以根据前顶内饰安装支架定位位置的不同,替换不同的尺寸,通用性较强;4)整体工装构思简单,制作容易,成本低。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