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发明专利)

专利号:CN201410829976.X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公开号:CN104554453A
  • 申请日期:20141226
  • 公开日期:20150429
专利名称: 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
专利名称(英文): Side wall back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and automobile
专利号: CN201410829976.X 申请时间: 20141226
公开号: CN104554453A 公开时间: 20150429
申请人: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地址: 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朝阳南大街2266号
发明人: 周丹丹; 王涛; 孙佳; 广松林; 句彦儒
分类号: B62D25/02 主分类号: B62D25/02
代理机构: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代理人: 申健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包括与后侧窗内板首侧水平连接的C柱内板,以及与所述后侧窗内板尾侧水平连接的D柱内板,后排卷收器安装板同时与所述C柱内板、后侧窗内板和D柱内板连接。本发明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中后减震器安装点刚度较小,从而导致车内噪声和震动控制效果不佳的问题。
摘要(英文):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ide wall back structure of an automobile and the automobile. The side wall back structure comprises a column C inner plate, and a column D inner plate, wherein the column C inner plate is horizontally connected with the head side of a back side window inner plate, the column D inner plate is horizontally connected with the tail side of the back side window inner plate, and a back coiler mounting plate is simultaneously connected with the column C inner plate and the column D inner plate. The side wall back structure of the automobile and the automobile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poor control 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 effect in the automobile because of smaller rigidity of the mounting point of the back damper in the side wall back structure of the automobile in the prior art.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一种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包括与后侧窗内板(1)首侧水平连接的C柱内板(2),以及与所述后侧窗内板(1)尾侧水平连接的D柱内板(3),其特征在于,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同时与所述C柱内板(2)、后侧窗内板(1)和D柱内板(3)连接。

1.一种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包括与后侧窗内板(1)首侧水平连接的C柱 内板(2),以及与所述后侧窗内板(1)尾侧水平连接的D柱内板(3),其特 征在于,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同时与所述C柱内板(2)、后侧窗内板(1) 和D柱内板(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卷收 器安装板(4)包括依次水平连接的C柱连接部(41)、后侧窗连接部(42)和 D柱连接部(43);所述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横截面为倒“L”型结构; 所述C柱连接部(41)外侧与所述C柱内板(2)连接,所述后侧窗连接 部(42)外侧与所述后侧窗内板(1)连接,所述D柱连接部(43)尾侧与所 述D柱内板(3)连接;所述D柱连接部(43)尾侧与所述D柱内板(3)连 接的区域为所述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倒“L”型横截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连 接部(41)外侧向上延伸有第一焊接边(411),所述后侧窗连接部(42)外侧 向上延伸有第二焊接边(421); 所述D柱连接部(43)尾侧的一端面向下延伸有第一连接边(431)、另一 端面向外延伸有第二连接边(4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 边(431)和第二连接边(432)上分别设有至少两个螺栓孔(433),所述螺栓 孔(433)用于贯穿螺栓以使所述D柱连接部(43)与所述D柱内板(3)固定 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 卷收器安装板(4)上设有加强筋(44)。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连 接部(41)底侧与C柱连接板(5)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 卷收器安装板(4)上设有至少两个定位孔(45)。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连 接部(41)、后侧窗连接部(42)和D柱连接部(43)一体成型设置。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侧围 后部结构。

PDF文件加载中,请耐心等待!
一种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包括与后侧窗内板(1)首侧水平连接的C柱内板(2),以及与所述后侧窗内板(1)尾侧水平连接的D柱内板(3),其特征在于,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同时与所述C柱内板(2)、后侧窗内板(1)和D柱内板(3)连接。
原文:

1.一种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包括与后侧窗内板(1)首侧水平连接的C柱 内板(2),以及与所述后侧窗内板(1)尾侧水平连接的D柱内板(3),其特 征在于,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同时与所述C柱内板(2)、后侧窗内板(1) 和D柱内板(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卷收 器安装板(4)包括依次水平连接的C柱连接部(41)、后侧窗连接部(42)和 D柱连接部(43);所述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横截面为倒“L”型结构; 所述C柱连接部(41)外侧与所述C柱内板(2)连接,所述后侧窗连接 部(42)外侧与所述后侧窗内板(1)连接,所述D柱连接部(43)尾侧与所 述D柱内板(3)连接;所述D柱连接部(43)尾侧与所述D柱内板(3)连 接的区域为所述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倒“L”型横截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连 接部(41)外侧向上延伸有第一焊接边(411),所述后侧窗连接部(42)外侧 向上延伸有第二焊接边(421); 所述D柱连接部(43)尾侧的一端面向下延伸有第一连接边(431)、另一 端面向外延伸有第二连接边(4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 边(431)和第二连接边(432)上分别设有至少两个螺栓孔(433),所述螺栓 孔(433)用于贯穿螺栓以使所述D柱连接部(43)与所述D柱内板(3)固定 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 卷收器安装板(4)上设有加强筋(44)。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连 接部(41)底侧与C柱连接板(5)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 卷收器安装板(4)上设有至少两个定位孔(45)。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柱连 接部(41)、后侧窗连接部(42)和D柱连接部(43)一体成型设置。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侧围 后部结构。

翻译:
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科学研发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的乘坐舒 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影响汽车舒适性的重要因素包括噪声和震动;其中,汽车车身及减 震器的良好配合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噪声和震动,从而提高汽车的NVH(Noise、 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进而提高汽车的综合制 造质量。具体地,汽车侧围后部结构中后减震器安装点的(动、静)刚度对后 减震器的隔震量、以及降低路噪的能力有很大影响,当后减震器安装点的刚度 越大时越有利于车内噪声和震动的控制。现有技术中,汽车侧围后部结构主要 包括后侧窗内板和与其水平连接的C柱内板,后侧窗内板和C柱内板的下侧区 域垂直连接有后排卷收器安装板,C柱内板的下侧区域和后排卷收器安装板的 底部连接有C柱连接板,C柱连接板的底部连接有轮罩内板支撑板,轮罩内板 支撑板的外侧连接有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内板的外侧连接有后减震器安装板, 后减震器安装板的上部区域设有后减震器安装点。

然而,现有技术中,当后减震器安装点受到来自于悬架中后减震器的激励 时,震动和噪声的传播通道为从后减震器安装板至C柱内板(也就是C柱), 由于C柱的刚度有限,因此后减震器安装点的刚度较小,从而导致车内噪声和 震动的控制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 术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中后减震器安装点刚度较小,从而导致车内噪声和震动 控制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包括与后侧窗内板(1)首侧水平连接的C柱内 板(2),以及与所述后侧窗内板(1)尾侧水平连接的D柱内板(3),后排卷 收器安装板(4)同时与所述C柱内板(2)、后侧窗内板(1)和D柱内板(3) 连接。

其中,所述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包括依次水平连接的C柱连接部(41)、 后侧窗连接部(42)和D柱连接部(43);所述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横截 面为倒“L”型结构;所述C柱连接部(41)外侧与所述C柱内板(2)连接, 所述后侧窗连接部(42)外侧与所述后侧窗内板(1)连接,所述D柱连接部 (43)尾侧与所述D柱内板(3)连接;所述D柱连接部(43)尾侧与所述D 柱内板(3)连接的区域为所述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倒“L”型横截面。

具体地,所述C柱连接部(41)外侧向上延伸有第一焊接边(411),所述 后侧窗连接部(42)外侧向上延伸有第二焊接边(421);所述D柱连接部(43) 尾侧的一端面向下延伸有第一连接边(431)、另一端面向外延伸有第二连接边 (432)。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边(431)和第二连接边(432)上分别设有至少两 个螺栓孔(433),所述螺栓孔(433)用于贯穿螺栓以使所述D柱连接部(43) 与所述D柱内板(3)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上设有加强筋(44)。

实际应用时,所述C柱连接部(41)底侧与C柱连接板(5)连接。

其中,所述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上设有至少两个定位孔(45)。

具体地,所述C柱连接部(41)、后侧窗连接部(42)和D柱连接部(43) 一体成型设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中,包括与后侧窗内板首侧水平连接的C 柱内板,以及与后侧窗内板尾侧水平连接的D柱内板;后排卷收器安装板同时 与C柱内板、后侧窗内板和D柱内板连接。由此分析可知,当后减震器安装点 受到来自于悬架中后减震器的激励时,震动和噪声的传播通道为从后减震器安 装板至后排卷收器安装板,再至C柱内板(也就是C柱);并同时通过后排卷 收器安装板和后侧窗内板直至D柱内板(也就是D柱)。由于本发明提供的汽 车侧围后部结构中通过后排卷收器安装板将C柱内板和D柱内板连接,即后排 卷收器安装板可以起到对C柱内板和D柱内板加强支撑的作用,从而同时提高 了C柱和D柱的刚度,并且增加了从后减震器安装点到D柱的传播通道,进 而提高了后减震器安装点的(动、静)刚度,因此增加了后减震器的隔震量、 降低了路噪,使车内噪声和震动的控制效果有明显提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的车内噪声 和震动控制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

所述汽车与上述汽车侧围后部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 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 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 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中一种后排卷收器安装板的 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中另一种后排卷收器安装板 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外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后侧窗内板,2-C柱内板,3-D柱内板,4-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1-C柱连 接部,42-后侧窗连接部,43-D柱连接部,411-第一焊接边,421-第二焊接边, 431-第一连接边,432-第二连接边,433-螺栓孔,44-加强筋,45-定位孔,5-C 柱连接板,6-轮罩内板支撑板,7-后轮罩内板,8-后减震器安装板,81-后减震 器安装点。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 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首侧、尾侧、外侧和底侧,以及水平、 向上、向下和向外等方向名词,是指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在常规的安装固定 形式状态下的方向。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侧围后部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与后侧窗内 板1首侧水平连接的C柱内板2,以及与后侧窗内板1尾侧水平连接的D柱内 板3;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同时与C柱内板2、后侧窗内板1和D柱内板3连 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中,包括与后侧窗内板首侧水平连 接的C柱内板,以及与后侧窗内板尾侧水平连接的D柱内板;后排卷收器安装 板同时与C柱内板、后侧窗内板和D柱内板连接。由此分析可知,当后减震器 安装点受到来自于悬架中后减震器的激励时,震动和噪声的传播通道为从后减 震器安装板至后排卷收器安装板,再至C柱内板(也就是C柱);并同时通过 后排卷收器安装板和后侧窗内板直至D柱内板(也就是D柱)。由于本发明实 施例提供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中通过后排卷收器安装板将C柱内板和D柱内板 连接,即后排卷收器安装板可以起到对C柱内板和D柱内板加强支撑的作用, 从而同时提高了C柱和D柱的刚度,并且增加了从后减震器安装点到D柱的 传播通道,进而提高了后减震器安装点的(动、静)刚度,因此增加了后减震 器的隔震量、降低了路噪,使车内噪声和震动的控制效果有明显提升。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汽车的车身整体静刚度和扭转模态频率越高越有 利于提升汽车的NVH性能,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中, 有效地提高了汽车的C柱和D柱的静刚度,从而使汽车的车身整体静刚度和扭 转模态频率也有所提升,进而提升了汽车的舒适性和NVH性能。

其中,为了保证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良好连接固定,如图2结合图1所 示,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可以包括依次水平连接的C柱连接部41、后侧窗连接 部42和D柱连接部43,从而上述C柱连接部41的外侧可以与C柱内板2连 接固定、后侧窗连接部42的外侧可以与后侧窗内板1连接固定,D柱连接部 43的尾侧可以与D柱内板3连接固定。当然,在实际生产制造时,根据不同的 车型,上述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具体形状和尺寸应进行合理设计,以使后排 卷收器安装板4能够同时与C柱内板2、后侧窗内板1和D柱内板3进行良好 地匹配安装固定。具体地,如图2所示,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横截面可以为 倒“L”型结构,从而D柱连接部43的尾侧可以通过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倒 “L”型横截面与D柱内板3进行连接固定,以实现通过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 将C柱和D柱连接,同时提高C柱和D柱刚度的效果。

具体地,为了便于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连接并提高其的固定效果,如图 2所示,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C柱连接部41的外侧可以向上延伸有第一焊接 边411,该第一焊接边411可以用于与C柱内板2进行焊接固定;后侧窗连接 部42的外侧可以向上延伸有第二焊接边421,该第二焊接边421可以用于与后 侧窗内板1进行焊接固定;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D柱连接部43尾侧的一端 面可以向下延伸有第一连接边431、另一端面可以向外延伸有第二连接边432, 该第一连接边431和第二连接边432可以分别与D柱内板3在两个方向上进行 焊接固定,从而整体提高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稳固性,使其具有良好的支撑 加固效果,并成为优良的传播介质。其中,焊接的具体形式在此不作限制,可 以为点焊或缝焊等。

其中,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D柱连接部43尾侧的连接方式不仅可以为 焊接,也可以为其它的连接固定方式,如图3所示,上述第一连接边431和第 二连接边432上可以分别设有多个螺栓孔433,相应的上述D柱内板3上也可 以设有多个与该螺栓孔433对应匹配的安装孔,从而通过螺栓贯穿过第一、第 二连接边(431、432)上的螺栓孔433和D柱内板3上的安装孔,以完成后排 卷收器安装板4中D柱连接部43与D柱内板3之间的连接固定。

实际应用时,为了提高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自身的强度,如图3所示,后 排卷收器安装板4上可以设有加强筋44。其中,加强筋44可以为金属棍或金 属条;具体地,上述加强筋44可以位于横截面为倒“L”型结构的后排卷收器 安装板4的底侧,并且加强筋44的一端可以与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一端面固 定连接、另一端可以与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另一端面固定连接。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中,如图1所示,后排卷 收器安装板4的C柱连接部41的底侧可以与C柱连接板5连接。其中,结合 图4所示,C柱连接板5的外侧可以与C柱内板2的下部区域连接、C柱连接 板5的底侧可以与轮罩内板支撑板6连接;轮罩内板支撑板6的外侧可以与后 轮罩内板7连接;后轮罩内板7的外侧可以与后减震器安装板8连接,后减震 器安装板8的上部区域可以设有后减震器安装点81,从而后侧窗内板1、C柱 内板2、D柱内板3、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C柱连接板5、轮罩内板支撑板6、 后轮罩内板7和后减震器安装板8整体构成汽车侧围后部结构。

其中,为了便于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安装定位,如图2和图3所示,后 排卷收器安装板4上可以设有多个定位孔45,从而可以通过定位孔45实现后 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准确安装固定,进而保证汽车侧围后部结构的整体装配质 量,符合汽车的综合制造质量。

优选地,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的C柱连接部41、后侧窗连接部42和D柱 连接部43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从而提高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传播力时的稳定性, 避免力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扰动,并且一体成型可以更好的保证后排卷收器安装 板4的使用寿命。

下面结合图1和图4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中震动和噪 声的传播路径进行详细说明。

当后减震器安装点81受到来自于悬架中后减震器的激励时,激励(震动或 /噪声)通过后减震器安装板8传递到后轮罩内板7,并由后轮罩内板7传递到 轮罩内板支撑板6和C柱连接板5。由于C柱连接板5同时与C柱内板2和后 排卷收器安装板4连接,并且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又与D柱内板3连接,因此 来自于C柱连接板5上的激励能够依次传递到C柱内板2、后侧窗内板1和D 柱内板3上,即后减震器安装点81受到的震动和噪声最终能够同时传递到C 柱和D柱上,同时C柱和D柱又通过后排卷收器安装板4连接固定,因此C 柱和D柱具有较好的刚度,使后减震器安装点81的刚度也较高,从而使车内 噪声和震动的控制效果较好,进而提升了汽车的舒适性和NVH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所述的汽车侧围后部结构, 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的车内噪声和震动控制效果不佳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 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 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收缩
  • QQ咨询

  •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 电话咨询

  • 0288631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