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后板下内框(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号:CN201620130087.9

申请人:张家港市隆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公开号:CN205327192U
  • 申请日期:20160219
  • 公开日期:20160622
专利名称: 车厢后板下内框
专利名称(英文): The back plate of the carriage frame
专利号: CN201620130087.9 申请时间: 20160219
公开号: CN205327192U 公开时间: 20160622
申请人: 张家港市隆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申请地址: 215622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丰镇和平村张家港市隆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发明人: 钱爱军; 陆伟; 祝德宏
分类号: B62D33/02 主分类号: B62D33/02
代理机构: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代理人: 陆华君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厢后板下内框,包括第一板体、自第一板体左侧向下竖直折弯的第二板体、自第二板体底部向右水平折弯的第三板体、自第三板体右侧竖直向上延伸的第四板体、自第四板体顶部向左折弯的第五板体、自第五板体竖直向上折弯的第六板体,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四板体、第五板体、第六板体围成一顶部开口的腔体,第四板体和第五板体夹角为110°。本实用新型可让边框在确保强度和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材料厚度和整体的用料,由此可起到优化构件质量、确保边框的强度和抗扭曲性能的作用,可在确保质量要求的前提下节约材料,相应降低了汽车的自重和制造的材料成本,既有利节能降耗,还有利汽车提高运输效率,且可增加汽车的外观立体视觉效果。
摘要(英文): This application discloses a carriage back plate lower the inner frame, including plate 1st, since the plate 1st 2nd the left side of plate bending downward vertically, since the 2nd 3rd plate of the horizontal bending to the right, the right side of the plate body from the 3rd to the 4th plate extends vertically and upwards, to the left of the plate from the top of the 4th 5th bending of the plate, since the plate body 5th 6th vertical upward bending of the plate, plate 1st, the 2nd, the 3rd, 4th plate, plate 5th, 6th an opening at the top part of the plate the cavity of the enclosed, 4th 5th plate body and an included angle of 110°. The utility model can allow the frame in ensuring the strength and quality, reduce the material thickness and the overall material, this can be achieved by optimizing the quality of components, ensure that the frame strength and the anti-twist effect, in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the material is saved under the prerequisite that is required, the dead weight of the vehicle is correspondingly reduced and the cost of the materials, is favorable for energy saving, also both improving th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and can increase the stereo visual effect the appearance of the automobile.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 商标交易流程
一种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体、自第一板体左侧向下竖直折弯的第二板体、自第二板体底部向右水平折弯的第三板体、自第三板体右侧竖直向上延伸的第四板体、自第四板体顶部向左折弯的第五板体、自第五板体竖直向上折弯的第六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四板体、第五板体、第六板体围成一顶部开口的腔体,所述第四板体和第五板体夹角为110°。

1.一种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体、自第一板体左侧 向下竖直折弯的第二板体、自第二板体底部向右水平折弯的第三板体、自第 三板体右侧竖直向上延伸的第四板体、自第四板体顶部向左折弯的第五板体、 自第五板体竖直向上折弯的第六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 第四板体、第五板体、第六板体围成一顶部开口的腔体,所述第四板体和第 五板体夹角为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体 和第四板体的接合处向下凹设形成有槽体,该槽体的截面为半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的直 径为1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 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四板体、第五板体长度均为2042mm,所述第六板体 长度为1902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 宽为12mm,所述第二板体宽为40mm,所述第三板体宽为45mm,所述第四 板体宽为50mm,所述第五板体宽为29mm,所述第六板体宽为22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体 上阵列有3个安装孔组,每个所述安装孔组包括2个安装孔,该2个安装孔 间距30mm,位于两端的所述安装孔组与所述第三板体端部的最近距离为 172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板体 距离两端29mm与644mm处分别设有一个安装孔。

PDF文件加载中,请耐心等待!
一种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体、自第一板体左侧向下竖直折弯的第二板体、自第二板体底部向右水平折弯的第三板体、自第三板体右侧竖直向上延伸的第四板体、自第四板体顶部向左折弯的第五板体、自第五板体竖直向上折弯的第六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四板体、第五板体、第六板体围成一顶部开口的腔体,所述第四板体和第五板体夹角为110°。
原文:

1.一种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体、自第一板体左侧 向下竖直折弯的第二板体、自第二板体底部向右水平折弯的第三板体、自第 三板体右侧竖直向上延伸的第四板体、自第四板体顶部向左折弯的第五板体、 自第五板体竖直向上折弯的第六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 第四板体、第五板体、第六板体围成一顶部开口的腔体,所述第四板体和第 五板体夹角为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体 和第四板体的接合处向下凹设形成有槽体,该槽体的截面为半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的直 径为1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 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四板体、第五板体长度均为2042mm,所述第六板体 长度为1902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 宽为12mm,所述第二板体宽为40mm,所述第三板体宽为45mm,所述第四 板体宽为50mm,所述第五板体宽为29mm,所述第六板体宽为22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体 上阵列有3个安装孔组,每个所述安装孔组包括2个安装孔,该2个安装孔 间距30mm,位于两端的所述安装孔组与所述第三板体端部的最近距离为 172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厢后板下内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板体 距离两端29mm与644mm处分别设有一个安装孔。

翻译:
车厢后板下内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汽车车厢的材料,具体的说是一种车厢后板下内框。

背景技术

汽车车厢厢板上的边框是汽车车厢的必要构件,其边框的强度直接关系 到车厢的强度和质量,特别是自卸汽车车厢的边框,由于承载负荷重和自卸 时的支撑,扭曲作用力更大,其强度要求更高,而在汽车产业中,节能降耗 和确保质量一直是各生产厂家的追求目标,在这种形势的要求下,对汽车各 个构件的改进更是各生产企业的研究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有效提高汽车车厢边框的强度和质量,提供一种汽车 车厢后板下内框,从而达到降低材料消耗,优化汽车质量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厢后板下内框,包括第一板体、自第一板体 左侧向下竖直折弯的第二板体、自第二板体底部向右水平折弯的第三板体、 自第三板体右侧竖直向上延伸的第四板体、自第四板体顶部向左折弯的第五 板体、自第五板体竖直向上折弯的第六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 三板体、第四板体、第五板体、第六板体围成一顶部开口的腔体,所述第四 板体和第五板体夹角为110°。

优选地,在上述车厢后板下内框中,所述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的接合处 向下凹设形成有槽体,该槽体的截面为半圆形。

更优选地,在上述车厢后板下内框中,所述槽体的直径为10mm。

优选地,在上述车厢后板下内框中,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 体、第四板体、第五板体长度均为2042mm,所述第六板体长度为1902mm。

更优选地,在上述车厢后板下内框中,所述第一板体宽为12mm,所述第 二板体宽为40mm,所述第三板体宽为45mm,所述第四板体宽为50mm,所 述第五板体宽为29mm,所述第六板体宽为22mm。

更优选地,在上述车厢后板下内框中,所述第三板体上阵列有3个安装 孔组,每个所述安装孔组包括2个安装孔,该2个安装孔间距30mm,位于两 端的所述安装孔组与所述第三板体端部的最近距离为172mm。

更优选地,在上述车厢后板下内框中,所述第六板体距离两端29mm与 644mm处分别设有一个安装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可让边框在确保强度和质量 的情况下,降低材料厚度和整体的用料,由此可起到优化构件质量、确保边 框的强度和抗扭曲性能的作用,可在确保质量要求的前提下节约材料,相应 降低了汽车的自重和制造的材料成本,既有利节能降耗,还有利汽车提高运 输效率,且可增加汽车的外观立体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 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车厢后板下内框的截面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第三板体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第五板体及第六板体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车厢后板下内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 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 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 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 新型保护的范围。

结合附图所示,车厢后板下内框包括第一板体1、自第一板体1左侧向下 竖直折弯的第二板体2、自第二板体2底部向右水平折弯的第三板体3、自第 三板体3右侧竖直向上延伸的第四板体4、自第四板体4顶部向左折弯的第五 板体5、自第五板体5竖直向上折弯的第六板体6,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 第三板体3、第四板体4、第五板体5、第六板体6围成一顶部开口的腔体, 第四板体4和第五板体5夹角为110°。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边框采用了上述结构以及截面形状,调整了整体 结构,确保强度和质量的同时,降低材料的厚度和整体的用料。

进一步地,第三板体3和第四板体4的接合处向下凹设形成有槽体7,该 槽体7的截面为半圆形。

更进一步地,槽体7的直径为1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槽体采用此尺寸使得车厢后板下内框的整体上更加稳 固。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第三板体3、第四板体4、第五板 体5长度均为2042mm,第六板体6长度为1902mm

更进一步地,第一板体1宽为12mm,第二板体2宽为40mm,第三板体 3宽为45mm,第四板体4宽为50mm,第五板体5宽为29mm,第六板体6 宽为22mm。

在该技术方案中,最佳实施例车厢后板下内框采用上述尺寸。

更进一步地,第三板体3上阵列有3个安装孔组31,每个所述安装孔组 31包括2个安装孔,该2个安装孔间距30mm,位于两端的所述安装孔组31 与所述第三板体端部的最近距离为172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采用此种间距的安装孔与结构方便安装的同时也使得 安装后更加稳固。

更进一步地,第六板体6距离两端29mm与644mm处分别设有一个安装 孔61。

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称设置安装孔可以使得整体结构更稳固,间距为上 述尺寸的安装孔保证了安装后稳固的同时也无需多余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边框采用了上述结构,可让边框在 确保强度和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材料厚度和整体的用料,由此可起到优化构 件质量、确保边框的强度和抗扭曲性能的作用,可在确保质量要求的前提下 节约材料,相应降低了汽车的自重和制造的材料成本,既有利节能降耗,还 有利汽车提高运输效率,且可增加汽车的外观立体视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 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 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 “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 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 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 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 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 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 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 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收缩
  • QQ咨询

  •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 电话咨询

  • 0288631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