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发动机舱、车身及汽车 | ||
专利名称(英文): | The engine compartment, vehicle body and the vehicle | ||
专利号: | CN201620126289.6 | 申请时间: | 20160218 |
公开号: | CN205396220U | 公开时间: | 20160727 |
申请人: |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 ||
申请地址: | 100102 北京市朝阳区阜通东大街1号院2号楼 | ||
发明人: | 陈涛; 张建立; 郑飞 | ||
分类号: | B62D25/08; B60K11/06; B60K11/04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机构: | 北京中强智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8 | 代理人: | 王书彪; 刘艳芬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舱、车身及汽车,其中,发动机舱包括:舱体及通风区,其中所述通风区与所述舱体分隔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发动机舱设置与发动机舱舱体分隔开的通风区,将汽车冷却系统的散热部件设置于通风区中,可以使流过散热部件的空气不进入发动机舱舱体,从而能够降低发动机舱舱体中由于散热造成的空气阻力。 | ||
摘要(英文): | The embodiment of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ngine compartment, vehicle body and the vehicle, where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comprises : cabin and zones, wherein the zones and spaced apart from said cabin. The exampl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he engine compartment separated from the engine compartment of the cabin zones, the automobile cooling system of the heat radiating member is arranged in the zones in, can make the flow through the heat-dissipating part of the cabin air does not enter the engine compartment, thus can be reduced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by the cabin air resistance of the heat source. |
1.一种发动机舱,其特征在于,包括: 舱体;及 通风区,其中所述通风区与所述舱体分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区设置于所 述舱体的前侧、后侧、上侧、下侧、左侧及右侧的至少一侧,及/或穿过所述 舱体的气体流动通道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区包括:开 放式空间,及/或具有封闭截面的气体流动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风区中设有 防污挡板、导流板、开度调节机构及/或风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舱体的局部设有用于引入少量空气以防止局部积热的开口;及/或 在所述通风区中设有将暖风引流至汽车暖风系统的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发动机舱,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区与所述舱体通过隔离板分隔开,所述通风区全部或部分位于所述 隔离板的一侧。
7.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 所述的发动机舱。
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的冷却系统包 括: 集热部件,所述集热部件与所述汽车中的发热部件接触; 散热部件,所述散热部件设置于所述通风区中;及 传热部件,所述传热部件连接所述集热部件与所述散热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传热部件与至 少一个所述集热部件及/或至少一个所述散热部件连接;一个所述散热部件与 至少一个所述传热部件连接。
1.一种发动机舱,其特征在于,包括: 舱体;及 通风区,其中所述通风区与所述舱体分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区设置于所 述舱体的前侧、后侧、上侧、下侧、左侧及右侧的至少一侧,及/或穿过所述 舱体的气体流动通道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区包括:开 放式空间,及/或具有封闭截面的气体流动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风区中设有 防污挡板、导流板、开度调节机构及/或风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舱体的局部设有用于引入少量空气以防止局部积热的开口;及/或 在所述通风区中设有将暖风引流至汽车暖风系统的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发动机舱,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区与所述舱体通过隔离板分隔开,所述通风区全部或部分位于所述 隔离板的一侧。
7.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 所述的发动机舱。
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的冷却系统包 括: 集热部件,所述集热部件与所述汽车中的发热部件接触; 散热部件,所述散热部件设置于所述通风区中;及 传热部件,所述传热部件连接所述集热部件与所述散热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传热部件与至 少一个所述集热部件及/或至少一个所述散热部件连接;一个所述散热部件与 至少一个所述传热部件连接。
翻译: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舱、车身及汽 车。
背景技术
现有电动汽车发动机舱的散热方法是由传统动力汽车发动机舱的散热方 法延续而来,其基本布局仍是在发动机舱舱体的前端设置冷却系统,通过冷 却液将各个发热部件的热量带入散热器中,由空气流经散热器将热量散出。 其中,空气在流出散热器和风扇后直接进入发动机舱舱体,在发动机舱舱体 中会形成较大的空气阻力,较大的空气阻力会造成车辆能耗的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舱、车 身及汽车,能够降低发动机舱舱体中由于散热造成的空气阻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发动机舱,包括:舱 体;及通风区,其中所述通风区与所述舱体分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发动机舱,所述通风区设置于所述舱体的 前侧、后侧、上侧、下侧、左侧及右侧的至少一侧,及/或穿过所述舱体的气 体流动通道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发动机舱,所述通风区包括:开放式空 间,及/或具有封闭截面的气体流动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发动机舱,在所述通风区中设有防污挡 板、导流板、开度调节机构及/或风扇。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发动机舱,在所述舱体的局部设有用于引 入少量空气以防止局部积热的开口;及/或在所述通风区中设有将暖风引流至 汽车暖风系统的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发动机舱,所述通风区与所述舱体通过隔 离板分隔开,所述通风区全部或部分位于所述隔离板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车身,包括:上述的 发动机舱。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 车身。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汽车,所述汽车的冷却系统包括:集热部 件,所述集热部件与所述汽车中的发热部件接触;散热部件,所述散热部件 设置于所述通风区中;及传热部件,所述传热部件连接所述集热部件与所述 散热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汽车,一个所述传热部件与至少一个所述 集热部件及/或至少一个所述散热部件连接;一个所述散热部件与至少一个所 述传热部件连接。
基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舱、车身及汽车,通过在发动 机舱设置与发动机舱舱体分隔开的通风区,将汽车冷却系统的散热部件设置 于通风区中,可以使流过散热部件的空气不进入发动机舱舱体,从而能够降 低发动机舱舱体中由于散热造成的空气阻力,降低车辆的能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 述。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描述 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参照附图,根据下面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其 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舱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发动机舱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 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的相对布置、数字 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 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 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 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 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 论。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舱的一个实施例的 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中发动机舱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 的发动机舱包括:舱体110和通风区120,其中通风区120与舱体110分隔 开。本实施例通过在发动机舱设置与发动机舱舱体110分隔开的通风区 120,将汽车冷却系统的散热部件设置于通风区120中,可以使流过散热部件 的空气不进入发动机舱舱体110,从而能够降低发动机舱舱体110中由于散 热造成的空气阻力,降低车辆的能耗。此外,由于通风区120被与发动机舱 舱体110分隔开,在通风区120中空气流动的速度快,散热部件设置于通风 区120中可以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同时,由于通风区120中空气的流动速 度快,散热部件后端风扇后方的压强更低,可以提高通风区120中空气的流 量,提高散热效果,降低风扇的能耗。
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区120可以设置于发动机舱舱体110的前侧、后 侧、上侧、下侧、左侧及右侧的至少一侧,也可以设置于穿过发动机舱舱体 110的气体流动通道中。本实施例的通风区120并不局限于上述的位置,只 要能够满足使通风区120与发动机舱舱体110分隔开的通风区120的设置位 置均包含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通过在发动机舱的适当位置设置通风区 120,有利于冷却系统的散热部件与汽车中的发热部件就近布置,从而可以使 各个发热部件的热量通过不同的传递路径传递到不同的散热部件中散出。相 比于现有汽车发动机舱的散热方法,需要冷却液流经多个发热部件后才到达 散热器将热量散出,冷却系统结构复杂,能耗高,本实施例的发动机舱可以 缩短热量由发热部件到达散热部件的传递路径,减少热量传递路径中发热部 件的数量,简化冷却系统的结构,降低冷却系统的能耗,提高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区120可以为开放式空间,也可以部分或全部位于 具有封闭截面的气体流动通道中。本实施例的通风区120并不局限于上述的 结构,只要能够满足使通风区120与发动机舱舱体110分隔开的通风区120 的设计结构均包含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通过在发动机舱设置相对独立的 通风区120,有利于将冷却系统的散热部件的位置布局、通风区120的型面 或气体流动通道等按照符合减少空气阻力和压力损失,提高散热性能的要求 进行设计,从而有利于提高散热能力,降低空气阻力和冷却系统的能耗。
在本实施例中,在通风区120中可设有防污挡板、导流板、开度调节机 构及/或风扇。例如,当通风区120为开放式空间时,在通风区120中可加装 防污挡板,通过防污挡板对暴露在外部的散热部件提供保护,保证散热部件 正常工作,延长散热部件的使用寿命;在通风区120中也可同时加装导流 板,通过导流板引导空气流动,提高散热部件的散热性能。又例如,当通风 区120位于具有封闭截面的气体流动通道中时,在通风区120中可加装开度 调节机构,其中开度调节机构例如为百叶窗或叶片,通过开度调节机构对气 体流动通道的工作状态进行调节,从而满足散热和降低空气阻力的需要;在 通风区120中也可同时加装风扇,通过风扇加速空气流动,提高散热部件的 散热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在发动机舱舱体110的局部还可设有开口,通过该开口 可以将少量空气引入舱体110中,以防止舱体110局部积热,提高发动机舱 的散热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在通风区120中还可设有将暖风引流至汽车暖风系统的 装置,将通风区120中散热部件产生的暖风送入汽车暖风系统进行循环利 用,节能环保。
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区120与发动机舱舱体110是通过隔离板130分隔 开,其中通风区120全部或部分位于隔离板130的一侧,舱体110位于隔离 板130的另一侧。本实施例通过隔离板130将通风区120与发动机舱舱体 110分隔开,将汽车冷却系统的散热部件设置于位于隔离板130一侧的通风 区120中,使流过通风区120中散热部件的空气被隔离板130阻挡,不直接 进入发动机舱舱体110,能够降低发动机舱舱体110中由于散热造成的空气 阻力,并且通过采用隔离板130可以方便通风区120的设置、冷却系统各个 部件的安装和保持通风区120的气动外形。
在本实施例中,隔离板130可以为单层板,也可以为多层板的组合,同 时隔离板130可以为普通板、也可以为带板的框架、还可以为带加强筋的 板。本实施例的隔离板130并不局限于上述的结构,只要能够满足使通风区 120与发动机舱舱体110分隔开的隔离板130的结构均包含在本实施例中。 在本实施例中,隔离板130可以具有一定的强度,冷却系统的散热部件可安 装于隔离板130上。例如,在隔离板130上可设有安装结构,冷却系统的散 热部件通过安装结构安装于隔离板130上,从而处于通风区120中。
另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发动机舱的车身,及具有该车身 的汽车。其中,在汽车中设有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包括:集热部件、散热部 件和传热部件。集热部件与汽车中的发热部件接触,直接吸收各个发热部件 的热量,发热部件包括:电池和发动机舱舱体110中设置的各个发热部件。 散热部件设置于通风区120中,为空气冷却的气冷装置,可以包括:管带式 散热器、管束式散热器、叶片式散热器等。传热部件连接集热部件与散热部 件,传热部件可以包括:冷却液循环装置、空调制冷剂循环装置、热管传热 装置、固体导热装置等,采用冷却液循环、空调制冷剂循环、热管传热、固 体导热等传热方式将集热部件吸收的各个发热部件的热量传递到散热部件散 出。
在本实施例中,一个传热部件与至少一个集热部件及/或至少一个散热部 件连接;一个散热部件与至少一个传热部件连接。集热部件、传热部件和散 热部件的部分或全部可以集成于单个零件,也可以分布于多个零件。例如, 由铸铝整体制造的固体散热块,可认为与发热部件接触的部分为集热部件, 用于风冷散热的叶片部分为散热部件,连接集热部件与散热部件之间的部分 为传热部件。
下面结合图1及图2通过一个具体实施例对冷却系统在本实用新型汽车 车身发动机舱中的布置情况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汽车中的发热部件包括:电池、设置于发动机舱舱体 110中的驱动电机201、驱动电机控制器202、DCDC转换器203、充电器 204、蓄电池205和电工控制器206。其中,电池和驱动电机201采用冷却液 循环冷却,驱动电机控制器202采用热管传热冷却,DCDC转换器203、充 电器204、蓄电池205和电工控制器206采用固体导热冷却。电池和驱动电 机201中的冷却结构为集热部件,直接吸收电池和驱动电机201的热量,冷 却液管路为传热部件,将从电池和驱动电机201吸收的热量通过冷却液循环 的方式分别传递至低温散热器207和高温散热器208,低温散热器207和高 温散热器208为散热部件,设置于发动机舱的通风区120中,通过空气流经 低温散热器207和高温散热器208将热量散出。其中,低温散热器207用于 电池的散热,高温散热器208用于驱动电机201的散热。传热金属垫209, 也叫热管底座,为集热部件,与驱动电机控制器202接触,直接吸收驱动电 机控制器202的热量,热管210为传热部件,将从驱动电机控制器202吸收 的热量通过热管传热的方式传递至散热片211、散热片211为散热部件,设 置于发动机舱的通风区120中,通过空气流经散热片211将热量散出。固体 散热块分别与DCDC转换器203、充电器204、蓄电池205和电工控制器206 接触的部分为集热部件,直接吸收DCDC转换器203、充电器204、蓄电池 205和电工控制器206的热量,固体散热块用于风冷散热的叶片部分,即散 热片,为散热部件,设置于发动机舱的通风区120中,通过空气流经散热片 将热量散出,图中的散热片212为DCDC转换器203的散热片,固体散热块 连接集热部件与散热部件之间的部分为传热部件,分别将从DCDC转换器 203、充电器204、蓄电池205和电工控制器206吸收的热量通过固体导热的 方式传递至散热片。如图1及图2所示,在通风区120中,进气栅格123、 低温散热器207、空调冷凝器213和高温散热器208的后方设有风扇121和 百叶窗122,用于调节通风区120中空气的流速和流量,通风区120中的空 气还流过发动机舱舱体110中驱动电机201的表面,也起到一定散热作用。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 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相互参见 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 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 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