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 | ||
专利名称(英文): | Integrally cast driving axle housing steering knuckle supporting seat | ||
专利号: | CN201420486827.3 | 申请时间: | 20140827 |
公开号: | CN204077246U | 公开时间: | 20150107 |
申请人: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
申请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大道10号 | ||
发明人: | 鲁方俊; 刘华军; 郭建坤; 张耀清; 项海涛 | ||
分类号: | B60B35/16; B62D7/18 | 主分类号: | B60B35/16 |
代理机构: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王健 |
摘要: | 一种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该转向节支承座为叉形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一号弯臂、二号弯臂以及对应连接在一号弯臂、二号弯臂两侧的一号侧板、二号侧板,一号弯臂、二号弯臂、一号侧板、二号侧板与桥壳本体呈整体式结构,一号弯臂、二号弯臂、一号侧板、二号侧板的内壁围合形成呈旋转曲面结构的内腔面,一号侧板、二号侧板的外侧部均为由一号圆弧面、二号圆弧面平滑过渡形成的外凸结构,一号弯臂的顶部设置有弧形加强筋,二号弯臂的内部开设有与桥壳本体的内腔相通的腔体。本设计不仅提高了结构强度,而且改善了铸造工艺。 | ||
摘要(英文): | An integrally cast driving axle housing steering knuckle supporting seat is of a fork-shaped structure and comprises a first bending arm, a second bending arm, a first side plate and a second side plate, wherein the first bending arm and the second bending arm are sequentially connected from top to bottom, and the first side plate and the second side plate are correspondingly connected on two sides of the first bending arm and the second bending arm. The first bending arm, the second bending arm, the first side plate, the second side plate and an axle housing body are of an integrated structure, the inner walls of the first bending arm, the second bending arm, the first side plate and the second side plate enclose an inner cavity surface with a rotating curved surface structure, the outer sides of the first side plate and the second side plate are of convex structures, a first arc surface and a second arc surface are smoothly transited to form each convex structure, an arc-shaped reinforcing rib is arranged at the top of the first bending arm, and a cavity communicated with an inner cavity of the axle housing body is formed in the second bending arm. According to the integrally cast driving axle housing steering knuckle supporting seat, structural strength is improved, and casting technology is improved. |
1.一种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该转向节支承座(1)为叉形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以及对应连接在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两侧的一号侧板(13)、二号侧板(14),所述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上均设置有主销孔(4),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一号侧板(13)、二号侧板(14)与桥壳本体(3)呈整体式结构,一号侧板(13)、二号侧板(14)的外侧部均为由一号圆弧面(15)、二号圆弧面(16)平滑过渡形成的外凸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一号侧板(13)、二号侧板(14)的内壁围合形成呈旋转曲面结构的内腔面(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弯臂(11)的顶部设置有弧形加强筋(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弯臂(12)的内部开设有与桥壳本体(3)的内腔(31)相通的腔体(121)。
1.一种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该转向节支承座(1)为叉形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以及对应连接在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两侧的一号侧板(13)、二号侧板(14),所述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上均设置有主销孔(4),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一号侧板(13)、二号侧板(14)与桥壳本体(3)呈整体式结构,一号侧板(13)、二号侧板(14)的外侧部均为由一号圆弧面(15)、二号圆弧面(16)平滑过渡形成的外凸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一号侧板(13)、二号侧板(14)的内壁围合形成呈旋转曲面结构的内腔面(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弯臂(11)的顶部设置有弧形加强筋(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弯臂(12)的内部开设有与桥壳本体(3)的内腔(31)相通的腔体(121)。
翻译: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转向支承座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具体适用于提高结构强度、改善铸造工艺。
背景技术
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的转向节支承座的受力相对复杂,且其多运用于复杂、恶劣的工况,因此对其结构强度要求较高。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2826982U,授权公告日为2013年3月27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重型特种车用转向前驱动改进型桥壳总成,包括相互焊接的转向节支承座、桥壳本体总成,转向节支承座上设有上、下主销孔用于连接转向节框架。该实用新型中转向节支承座、桥壳本体总成为分体式结构,其结构强度有限,无法满足十分复杂、恶劣的工况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结构存在的结构强度较弱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结构强度的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该转向节支承座为叉形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一号弯臂、二号弯臂以及对应连接在一号弯臂、二号弯臂两侧的一号侧板、二号侧板,所述一号弯臂、二号弯臂上均设置有主销孔;
所述一号弯臂、二号弯臂、一号侧板、二号侧板与桥壳本体呈整体式结构,一号侧板、二号侧板的外侧部均为由一号圆弧面、二号圆弧面平滑过渡形成的外凸结构。
所述一号弯臂、二号弯臂、一号侧板、二号侧板的内壁围合形成呈旋转曲面结构的内腔面。
所述一号弯臂的顶部设置有弧形加强筋。
所述二号弯臂的内部开设有与桥壳本体的内腔相通的腔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中一号弯臂、二号弯臂、一号侧板、二号侧板与桥壳本体呈整体式结构,即采用转向节支承座与桥壳本体的整体式铸造结构,其强度更高,同时,一号侧板、二号侧板的外侧部均为由一号圆弧面、二号圆弧面平滑过渡形成的外凸型结构,即桥壳本体的前、后壁呈外包式包裹一号弯臂、二号弯臂的侧部,不仅对转向节支承座起到类似加强筋的作用,提高了其结构强度,而且能够保证其内部零件具有足够的运动空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提高了结构强度,而且保证了其内部零件足够的运动空间。
2、本实用新型一种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中一号弯臂、二号弯臂、一号侧板、二号侧板的内壁围合形成呈旋转曲面结构的内腔面,该旋转曲面结构能最大程度的增大转向节支承座的抗弯截面系数,进而增强转向节支承座的承载能力。因此,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承载能力。
3、本实用新型一种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中二号弯臂的内部开设有与桥壳本体的内腔相通的腔体,该腔体的设计有利于铸造过程中铁水的流动,可有效减少该处因铁水集中而造成的疏孔、疏松等铸造缺陷,从而改善铸造工艺。因此,本实用新型改善了铸造工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转向节支承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图1的B向视图。
图中:转向节支承座1、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腔体121、一号侧板13、二号侧板14、一号圆弧面15、二号圆弧面16、内腔面2、桥壳本体3、内腔31、主销孔4、弧形加强筋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图4,一种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该转向节支承座1为叉形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以及对应连接在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两侧的一号侧板13、二号侧板14,所述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上均设置有主销孔4;
所述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一号侧板13、二号侧板14与桥壳本体3呈整体式结构,且一号侧板13、二号侧板14的外侧部均为由一号圆弧面15、二号圆弧面16平滑过渡形成的外凸结构。
所述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一号侧板13、二号侧板14的内壁围合形成呈旋转曲面结构的内腔面2。
所述一号弯臂11的顶部设置有弧形加强筋5。
所述二号弯臂12的内部开设有与桥壳本体3的内腔31相通的腔体121。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4,一种整体铸造式驱动桥壳转向节支承座,该转向节支承座1为叉形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以及对应连接在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两侧的一号侧板13、二号侧板14,所述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一号侧板13、二号侧板14与桥壳本体3呈整体式结构,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一号侧板13、二号侧板14的内壁围合形成呈旋转曲面结构的内腔面2,且一号弯臂11、二号弯臂12上均设置有主销孔4,一号侧板13、二号侧板14的外侧部均为由一号圆弧面15、二号圆弧面16平滑过渡形成的外凸结构,一号弯臂11的顶部设置有弧形加强筋5,二号弯臂12的内部开设有与桥壳本体3的内腔31相通的腔体121。
经HyperMesh验证,使用本实施例的结构能使转向节支承座的最大应力值降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