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交通锥自动收放车抓锥装置 | ||
专利名称(英文): | Traffic cone grasps the awl device for automatic retraction vehicle | ||
专利号: | CN201620228623.9 | 申请时间: | 20160323 |
公开号: | CN205382443U | 公开时间: | 20160713 |
申请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凯瑞特种车有限公司 | ||
申请地址: | 401122 重庆市渝北区金渝大道9号 | ||
发明人: | 计京宝; 文杰; 王鸿举; 张国强; 杜治云; 余智云; 毛盛敏; 李新德 | ||
分类号: | E01F9/70 | 主分类号: | E01F9/70 |
代理机构: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谭小容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通锥自动收放车抓锥装置,包括横梁、前夹紧板、后夹紧板、液压缸、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液压缸水平安装在横梁的正上方,后夹紧板的顶端通过第一铰轴铰接在横梁的正下方,液压缸的活塞杆位于液压缸的缸体前方,活塞杆的端头通过第二铰轴与前夹紧板的顶端铰接,交通锥插柱固设在后夹紧板下部的正前方,第一连接板一端通过第三铰轴铰接在液压缸的缸体前方,第三铰轴位于液压缸的活塞杆的正下方,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通过第四铰轴铰接在前夹紧板上部,第二连接板的一端铰接在第二铰轴上,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五铰轴铰接在后夹紧板上部的正前方。设计新颖,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满足交通锥自动收放车的自动化施工需要。 | ||
摘要(英文): |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traffic cone grasps the awl device for automatic retraction vehicle, which comprises a cross beam, the front clamp plate, the clamp plate, the hydraulic cylinder, and 1st 2nd connecting plate, the level of the hydraulic cylinder above the mounting of the beam, the top end of the clamp plate after through the 1st hinge axis of the beam, the piston rod of the hydraulic cylinder at the front of the cylinder body of the hydraulic cylinder, the piston rod through the end of the 2nd hinge shaft and the front clamp plate is hinged to the top end of, the traffic the awl inserts the column the front of the clamping plate, the connecting plate 1st through 3rd one end of the hinge shaft in the front of the cylinder body of the hydraulic cylinder, the hinge shaft 3rd of the piston rod of the hydraulic cylinder, connecting plate 1st through 4th the other end is hinged on the front clamp plate the upper part of the hinge shaft, one end of the connecting plate is 2nd the 2nd is hinged on the hinge shaft, the other connecting plate is 2nd through 5th one end of the hinge shaft i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front of the toy. Novel design, the structure is simple, flexible opera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traffic the awl is automatic need of automatic construction of the vehicle. |
1.一种交通锥自动收放车抓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1)、前夹 紧板(2)、后夹紧板(3)、液压缸(4)、第一连接板(5)、第二连接板(6) 和交通锥插柱(7),所述液压缸(4)水平安装在横梁(1)的正上方,后夹紧 板(3)的顶端通过第一铰轴(A)铰接在横梁(1)的正下方,所述液压缸(4) 的活塞杆位于液压缸(4)的缸体前方,且活塞杆的端头通过第二铰轴(B)与 前夹紧板(2)的顶端铰接,所述交通锥插柱(7)固设在后夹紧板(3)下部 的正前方,所述第一连接板(5)一端通过第三铰轴(C)铰接在液压缸(4) 的缸体前方,且第三铰轴(C)位于液压缸(4)的活塞杆的正下方,第一连接 板(5)的另一端通过第四铰轴(D)铰接在前夹紧板(2)的上部,所述第二 连接板(6)的一端铰接在第二铰轴(B)上,第二连接板(6)的另一端通过 第五铰轴(E)铰接在后夹紧板(3)上部的正前方。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锥自动收放车抓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交通锥插柱(7)为前小后大的半圆锥,且交通锥插柱(7)的外壁与交通锥 的内壁匹配。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锥自动收放车抓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夹紧板(2)的下部设置有与交通锥外壁匹配的半圆形缺槽(2a),交通 锥插柱(7)的前端穿过半圆形缺槽(2a)后伸到前夹紧板(2)的前方。
1.一种交通锥自动收放车抓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1)、前夹 紧板(2)、后夹紧板(3)、液压缸(4)、第一连接板(5)、第二连接板(6) 和交通锥插柱(7),所述液压缸(4)水平安装在横梁(1)的正上方,后夹紧 板(3)的顶端通过第一铰轴(A)铰接在横梁(1)的正下方,所述液压缸(4) 的活塞杆位于液压缸(4)的缸体前方,且活塞杆的端头通过第二铰轴(B)与 前夹紧板(2)的顶端铰接,所述交通锥插柱(7)固设在后夹紧板(3)下部 的正前方,所述第一连接板(5)一端通过第三铰轴(C)铰接在液压缸(4) 的缸体前方,且第三铰轴(C)位于液压缸(4)的活塞杆的正下方,第一连接 板(5)的另一端通过第四铰轴(D)铰接在前夹紧板(2)的上部,所述第二 连接板(6)的一端铰接在第二铰轴(B)上,第二连接板(6)的另一端通过 第五铰轴(E)铰接在后夹紧板(3)上部的正前方。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锥自动收放车抓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交通锥插柱(7)为前小后大的半圆锥,且交通锥插柱(7)的外壁与交通锥 的内壁匹配。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锥自动收放车抓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夹紧板(2)的下部设置有与交通锥外壁匹配的半圆形缺槽(2a),交通 锥插柱(7)的前端穿过半圆形缺槽(2a)后伸到前夹紧板(2)的前方。
翻译: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领域自动抓取功能施工的作业设备,尤其是涉及用于 摆放和回收交通锥的自动收放车的抓锥装置。
背景技术
高速公路或城市街道路面在进行维修保养施工时,先期由施工人员在特定 的维修保养路线进行交通锥的摆放布置,维修保养后期对既定的路线摆放的交 通锥回收作业。这些工作往往由2至3名施工人员人工作业方式完成,作业速 度缓慢、作业危险性高,尤其在高速路上施工,上述问题体现得更为明显。
目前,国内的一些企业着手对交通自动缩回装备进行试探性研究,但起步 较晚,受制于在交通自动回收装备这方面的技术实力薄弱,导致开发产品仅处 于半自动化状态,仍需要部分人工作业。
欧美等国外的交通自动回收装备起步较早,全自动化设备作业方式已逐步 替代人工施工作业的原始模式;交通锥自动收放车抓锥装置是实现交通自动回 收车全自动化功能重要部件,但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交通锥自动收放车 抓锥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交通锥自动收放车抓锥装置,包括 横梁、前夹紧板、后夹紧板、液压缸、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交通锥插柱, 所述液压缸水平安装在横梁的正上方,后夹紧板的顶端通过第一铰轴铰接在横 梁的正下方,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位于液压缸的缸体前方,且活塞杆的端头通 过第二铰轴与前夹紧板的顶端铰接,所述交通锥插柱固设在后夹紧板下部的正 前方,所述第一连接板一端通过第三铰轴铰接在液压缸的缸体前方,且第三铰 轴位于液压缸的活塞杆的正下方,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通过第四铰轴铰接在前 夹紧板的上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铰接在第二铰轴上,第二连接板的另一 端通过第五铰轴铰接在后夹紧板上部的正前方。
交通锥自动收放车抓锥装置的工作流程是:在施工作业时,交通锥自动收 放车在高速公路上按特定路线行驶,液压缸活塞杆收回,前夹紧板、后夹紧板 张开,前、后夹紧板松开将交通锥放下;液压缸活塞杆伸出,前夹紧板、后夹 紧板闭合,前、后夹紧板将交通锥夹紧抓取,实现交通锥自动收放车自动化施 工作业。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交通锥插柱为前小后大的半圆锥,且交通锥插 柱的外壁与交通锥的内壁匹配。增大交通锥插柱与交通锥的接触面积,提高作 业的可靠性。
进一步,所述前夹紧板的下部设置有与交通锥外壁匹配的半圆形缺槽,交 通锥插柱的前端穿过半圆形缺槽后伸到前夹紧板的前方。增大交通锥插柱与前 夹紧板的接触面积,提高作业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施工作业时,前夹紧板、后夹紧板将交通锥底 座夹紧,锥形台与交通锥内壁贴合,将交通锥自动收放车上交通锥抓取放到路 面,也可将路面交通锥抓取回收到交通锥自动收放车上。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 新颖,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满足交通锥自动收放车的自动化施工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图2所示,一种交通锥自动收放车抓锥装置,主要由横梁1、 前夹紧板2、后夹紧板3、液压缸4、第一连接板5、第二连接板6、交通锥插 柱7、第一铰轴A、第二铰轴B、第三铰轴C、第四铰轴D和第五铰轴E组成。
液压缸4水平安装在横梁1的正上方,横梁1用于安装固定液压缸4的缸 体。后夹紧板3的顶端通过第一铰轴A铰接在横梁1的正下方,后夹紧板3 的下端悬空。液压缸4的活塞杆位于液压缸4的缸体前方,活塞杆可前后伸缩。 活塞杆的端头通过第二铰轴B与前夹紧板2的顶端铰接。交通锥插柱7固设在 后夹紧板3下部的正前方。
第一连接板5一端通过第三铰轴C铰接在液压缸4的缸体前方,在液压缸 4的缸体前方设置有安装支耳用于布设第三铰轴C,且第三铰轴C位于液压缸 4的活塞杆的正下方,第一连接板5的另一端通过第四铰轴D铰接在前夹紧板 2的上部。第二连接板6的一端铰接在第二铰轴B上,第二连接板6的另一端 通过第五铰轴E铰接在后夹紧板3上部的正前方。
最好是,交通锥插柱7为前小后大的半圆锥,且交通锥插柱7的外壁与交 通锥的内壁匹配。另外,前夹紧板2的下部设置有与交通锥外壁匹配的半圆形 缺槽2a,交通锥插柱7的前端穿过半圆形缺槽2a后伸到前夹紧板2的前方。 为保证能顺利插入交通锥的内腔中,交通锥插柱7的拔模斜度大于17°。
当液压缸4的活塞杆向后缩回时,活塞杆带动前夹紧板2绕第二铰轴B顺 时针转动,第一连接板5绕第三铰轴C顺时针转动,并通过第二连接板6推动 后夹紧板3绕着第一铰轴A逆时针转动,从而使前夹紧板2与后夹紧板3分开, 交通锥插柱7脱离交通锥,完成放锥过程;当液压缸4的活塞杆向前伸出,使 前夹紧板2与后夹紧板3回位,交通锥插柱7插入交通锥内,前夹紧板2与后 夹紧板3将交通锥夹紧,实现交通锥的抓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