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C柱加强结构 | ||
专利名称(英文): | |||
专利号: | CN201520013325.3 | 申请时间: | 20150108 |
公开号: | CN204507021U | 公开时间: | 20150729 |
申请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申请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448-458号成悦大厦23楼 | ||
发明人: | 杨国志; 张加勋; 杨万庆; 胡敏; 唐志坚; 陈宗明; 王栋梁; 梁才文 | ||
分类号: | B62D25/04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机构: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谭果林; 朱业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C柱加强结构,包括后侧围加强板、后侧围上加强板、后侧围下加强板及门槛加强板后段,所述后侧围加强板、后侧围上加强板、后侧围下加强板及门槛加强板后段均固定在汽车的后侧围内板上;所述后侧围加强板的上端与汽车的上边梁连接,下端与汽车的后轮罩连接;所述后侧围上加强板的第一端与汽车的上边梁加强板连接,第二端与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上端连接,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上端延伸至汽车的C柱内板,下端分别与所述门槛加强板后段的上端及汽车的后轮罩连接,所述门槛加强板后段的下端与汽车的门槛加强板连接。本实用新型的C柱加强结构,有效提升了车身扭转刚度、模态等性能。 | ||
摘要(英文): |
1.一种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围加强板、后侧围上加强板、 后侧围下加强板及门槛加强板后段,所述后侧围加强板、后侧围上加强板、后 侧围下加强板及门槛加强板后段均固定在汽车的后侧围内板上; 所述后侧围加强板的上端与汽车的上边梁连接,下端与汽车的后轮罩连接; 所述后侧围上加强板的第一端与汽车的上边梁加强板连接,第二端与所述 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上端连接,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上端延伸至汽车的C柱内 板,下端分别与所述门槛加强板后段的上端及汽车的后轮罩连接,所述门槛加 强板后段的下端与汽车的门槛加强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下加强 板的下端的一侧边与汽车的后轮罩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加强板 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加强板 上设置有第一减重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重孔为 长条梯形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上加强 板的第二端分叉为沿上边梁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分支及沿C柱内板长度方向延 伸的第二分支,所述第二分支与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上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支与所 述后侧围加强板断开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下加强 板的上端与C柱内板的形状相一致,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中部向汽车前方弯折, 并在该弯折处设置有第二减重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重孔为 三角形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下加 强板靠近后门框的一侧设有门锁加强板,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在该侧与门锁加 强板连接。
1.一种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围加强板、后侧围上加强板、 后侧围下加强板及门槛加强板后段,所述后侧围加强板、后侧围上加强板、后 侧围下加强板及门槛加强板后段均固定在汽车的后侧围内板上; 所述后侧围加强板的上端与汽车的上边梁连接,下端与汽车的后轮罩连接; 所述后侧围上加强板的第一端与汽车的上边梁加强板连接,第二端与所述 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上端连接,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上端延伸至汽车的C柱内 板,下端分别与所述门槛加强板后段的上端及汽车的后轮罩连接,所述门槛加 强板后段的下端与汽车的门槛加强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下加强 板的下端的一侧边与汽车的后轮罩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加强板 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加强板 上设置有第一减重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重孔为 长条梯形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上加强 板的第二端分叉为沿上边梁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分支及沿C柱内板长度方向延 伸的第二分支,所述第二分支与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上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支与所 述后侧围加强板断开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下加强 板的上端与C柱内板的形状相一致,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中部向汽车前方弯折, 并在该弯折处设置有第二减重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重孔为 三角形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柱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下加 强板靠近后门框的一侧设有门锁加强板,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在该侧与门锁加 强板连接。
翻译: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C柱结构加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C柱加强结 构。
背景技术
车身刚度、模态是评价车身性能的重要指标,只有好的车身结构设计才能 保证好的车身性能,仿真及试验表明C柱加强结构对车身扭转刚度及车身模态 影响较大,因此此处良好的结构设计尤为关键。
现有的三厢汽车,其C柱加强板结构如图1所示,其由横向的一块后侧围 上加强板1a与纵向的一块后侧围加强板2a连接成近似“T”形的结构。
上述的C柱加强板结构,由于在后门框后端门锁区域没有加强结构,门框 刚度较弱,会导致白车身模态较差。另外,导致门锁的耐久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C柱加强结构由于在后门框 后端门锁区域没有加强结构,导致门框刚度较弱、白车身模态较差的缺陷,提 供一种C柱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C柱加强结构,包括后侧围加强板、后侧围上加强板、后侧围下 加强板及门槛加强板后段,所述后侧围加强板、后侧围上加强板、后侧围下加 强板及门槛加强板后段均固定在汽车的后侧围内板上;
所述后侧围加强板的上端与汽车的上边梁连接,下端与汽车的后轮罩连接;
所述后侧围上加强板的第一端与汽车的上边梁加强板连接,第二端与所述 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上端连接,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上端延伸至汽车的C柱内 板,下端分别与所述门槛加强板后段的上端及汽车的后轮罩连接,所述门槛加 强板后段的下端与汽车的门槛加强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下端的一侧边与汽车的后轮罩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侧围加强板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后侧围加强板下端 的宽边能够很好地罩住(抓住)后轮罩,形成一种根基牢固的结构,提升车身 在后门框处的刚度。
进一步地,所述后侧围加强板上设置有第一减重孔。后侧围加强板内布设 有第一减重孔,可以在保证刚度的情况下减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减重孔为长条梯形孔。以与后侧围加强板形状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后侧围上加强板的第二端分叉为沿上边梁长度方向延伸的 第一分支及沿C柱内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分支,所述第二分支与所述后侧围 下加强板的上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支与所述后侧围加强板断开设置。即,相对于现有 技术,后侧围上加强板与后侧围加强板隔开,这样,相当于后侧围上加强板更 短,不仅节省材料,还能有效减重。
进一步地,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上端与C柱内板的形状相一致,所述后 侧围下加强板中部向汽车前方弯折,并在该弯折处设置有第二减重孔。在后侧 围下加强板中部弯折处设置第二减重孔,可以在保证刚度的情况下减重。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减重孔为三角形孔。以与后侧围下加强板弯折处的形 状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靠近后门框的一侧设有门锁加强板,所述 后侧围下加强板在该侧与门锁加强板连接。这样,门锁的耐久性能大大提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C柱加强结构,后侧围上加强板的第二端与后侧围下加 强板的上端连接,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下端与门槛加强板后段的上端连接,使得 后侧围上加强板、后侧围下加强板及门槛加强板能够与后门框形成闭环连接, 该闭环连接可使车身在后门框处的刚度得到明显提升;后侧围上加强板的第一 端通过与上边梁加强板连接从而与后门框相接形成闭环;门槛加强板后段的下 端通过与门槛加强板连接从而与后门框相接形成闭环。另外,后侧围加强板上 端与上边梁连接,下端与后轮罩连接,由于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与后轮罩相连, 使得后侧围上加强板、后侧围下加强板及后侧围加强板之间能够形成闭环连接, 该闭环连接可使车身在后门框处的刚度得到明显提升,有效提升了车身扭转刚 度、模态等性能,可保证后门锁拥有良好的耐久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一种C柱加强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C柱加强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后侧围加强板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后侧围上加强板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后侧围下加强板的示意图;
图6是图中门槛加强板后段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后侧围内板;20、上边梁;30、后轮罩;40、C柱内板;50、后门框; 1、后侧围加强板;11、第一减重孔;2、后侧围上加强板;21、第一分支;22、 第二分支;23、上加强板的第一端;24、上加强板的第二端;3、后侧围下加强 板;31、第二减重孔;32、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上端;33、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下 端;331、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下端的一侧边;4、门槛加强板后段;5、上边梁加 强板;6、门槛加强板;7、门锁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 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2至图6,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C柱加强结构,包括后侧围 加强板1、后侧围上加强板2、后侧围下加强板3及门槛加强板后段4,所述后 侧围加强板1、后侧围上加强板2、后侧围下加强板3及门槛加强板后段4均固 定在后侧围内板10上,所述后侧围加强板1的上端与汽车的上边梁20连接, 所述后侧围加强板1的下端与后轮罩30连接,所述后侧围上加强板2的第一端 23与汽车的上边梁加强板5连接,所述后侧围上加强板2的第二端24与所述后 侧围下加强板3的上端32连接,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3的上端32延伸至汽车 的C柱内板40,下端33分别与所述门槛加强板后段4的上端及汽车的后轮罩 30连接,所述门槛加强板后段4的下端与汽车的门槛加强板6连接。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3的下端33的一侧边331与汽 车的后轮罩30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3的下端33 也可以形成两个分支,该两个分支分别与所述门槛加强板后段4的上端及汽车 的后轮罩30连接。
上述的后侧围内板10、上边梁20、后轮罩30、C柱内板40、上边梁加强板 5及门槛加强板6为汽车上普遍存在的常规部件。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后侧围加强板1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 后侧围加强板1的下端的宽边能够很好地罩住(抓住)后轮罩,形成一种根基 牢固的结构,提升车身在后门框处的刚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后侧围加强板1上设置有第一减重 孔11。后侧围加强板内布设有第一减重孔11,可以在保证刚度的情况下减重。 优选地,所述第一减重孔11为长条梯形孔,以与后侧围加强板1形状匹配。
本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4所示,所述后侧围上加强板2的第二端24分叉 为沿上边梁20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分支21及沿C柱内板40长度方向延伸的第 二分支22,所述第二分支22与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3的上端32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分支22与所述后侧围加强板1断开设 置。即,相对于现有技术,后侧围上加强板2与后侧围加强板1隔开,这样, 相当于后侧围上加强板2更短,不仅节省材料,还能有效减重。
本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5所示,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3的上端32与C柱 内板40的形状相一致,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3中部向汽车前方弯折,并在该弯 折处设置有第二减重孔31。在后侧围下加强板3中部弯折处设置第二减重孔31, 可以在保证刚度的情况下减重。优选地,所述第二减重孔31为三角形孔,以与 后侧围下加强板3弯折处的形状匹配。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3靠近后门框50的一侧设 有门锁加强板7,所述后侧围下加强板3在该侧与门锁加强板7连接。这样,门 锁的耐久性能大大提升。
上述的后门框50为汽车上普遍存在的常规部件。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侧围加强板1与后侧围内板10焊接一体,所述后侧围 上加强板2、后侧围下加强板3及门槛加强板后段4焊接一体,所述侧围上加强 板2、后侧围下加强板3及门槛加强板后段4整体焊接在汽车的后侧围内板10 上。具体工艺为,所述后侧围加强板1与后侧围内板10先焊接一体,所述后侧 围上加强板2、后侧围下加强板3及门槛加强板后段4预先焊接一体后再焊接到 后侧围内板10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C柱加强结构,后侧围上加强板的第二端与 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上端连接,后侧围下加强板的下端与门槛加强板后段的上端 连接,使得后侧围上加强板、后侧围下加强板及门槛加强板能够与后门框形成 闭环连接,该闭环连接可使车身在后门框处的刚度得到明显提升;后侧围上加 强板的第一端通过与上边梁加强板连接从而与后门框相接形成闭环;门槛加强 板后段的下端通过与门槛加强板连接从而与后门框相接形成闭环。另外,后侧 围加强板上端与上边梁连接,下端与后轮罩连接,由于后侧围下加强板与后轮 罩相连,使得后侧围上加强板、后侧围下加强板及后侧围加强板之间能够形成 闭环连接,该闭环连接可使车身在后门框处的刚度得到明显提升,有效提升了 车身扭转刚度、模态等性能,可保证后门锁拥有良好的耐久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 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